无锡的春季有赏不完的美景,也有尝不尽的美食。每年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春的味道跃然人们的舌尖——芝麻为馅,和粉作团,浅黄清香,它就是马山人记忆中的儿时味道,也是年年供不应求,只为春而生的时令点心“松花饼”。
如果说马山人家十户有做团子的传统,那么大概只有一户有做松花饼的习惯。因为松花饼的制作方法虽说不上很难,但采摘松花、晾晒收集花粉、和米粉、揉成团、蒸熟、揉匀、包馅儿、裹上松花粉等一系列工序相当繁琐。尤其是松花饼的精髓就在于那一两难求的松花粉,原材料的来之不易,自然就增加了制作难度。但在马山人眼中,作为一年才一次的“舌尖约会”,松花饼还是值得一做的。否则错过了松花季,若再怀念起松花饼来,就只能任凭垂涎,百爪挠心了。
眼下正是马尾松开花的季节,松花的采撷恰逢其时,马山古竹社区的陈燕红早早就做起了准备,前几天每天一大早就上山采摘,将沉甸甸的松花背下山来,经过晾晒细筛后,八九麻袋才收集到三五斤细腻的松花粉。值得一提的是,松花粉不仅珍贵,营养价值也高,北宋“食客”东坡居士就有一个关于松花养颜美容的方子:“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松花,甘、温、无毒。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
年轻时就擅做点心的陈燕红对传统手工美食有着浓厚兴趣,凭借着一双巧手和这几年来对民间传统技艺的钻研,如今已是周边家喻户晓制作松花饼的能手。别看松花饼其貌不扬,制作手法可有不少讲究:先将粳米、糯米按照一定比例配比磨成米粉,还可以在米粉中加入由艾草制成的青汁,让松花饼具有别样的芳香。调和米粉得用热水,可使面团足够软糯。为了方便蒸熟,需将揉好的面团掐成一只只小团子。入锅蒸一刻钟左右,趁着小团子刚出锅仍烫手时,在其表面裹上松花粉继续揉捏,最终揉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大团子,再让松花粉沾满大团子的表面。最后趁着面团又黏又热乎的时候,裹进芝麻等馅料做成饼状压扁,再将滑溜得泛光的团子往松花粉里滚上一圈就成了春季的时令点心松花饼。
在陈燕红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中,一个个浅黄软糯的松花饼整齐地码在盘子里,轻轻捏起一只咬上一口,扑腾而起的松花清香充满整个鼻腔与口腔,与糯米的软糯相得益彰,再配上芝麻的甜度,瞬间碰撞出了温婉甜美的江南暮春。自2016年开始制作松花饼以来,陈燕红也在不断尝试多种馅料的创新之路,比如更营养、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蛋黄肉松馅儿,不光鲜香可口,冷了更有嚼劲。
如今,每年四五月期间,陈燕红都会用一个月的时间制作松花饼,许多住在市区的人也想找她买些尝尝。为此,她在朋友圈里做起了“生意”。“平常一般做三五百个,今天订单破纪录了,有2000多个要赶制!”9日凌晨1点,陈燕红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直到下午3点多,她才有空歇会儿。“现在会做松花饼的人不多了,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会少量做一些自己家里吃吃,多数人还是嫌麻烦。”陈燕红说,当自己用心制作的食物被食客们认可时,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