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秒读

再唱黄河硪号

  彭济浮期待的这一天终于到了:镇上要为会唱黄河硪号的老人录影。他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又回忆了一遍旋律,下楼。

  彭济浮今年89岁,家住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安民社区,一个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硪号全称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是60多年前彭济浮和同伴修筑黄河堤坝时唱的劳动号子,2011年被列入菏泽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过广场和扶贫车间,彭济浮来到社区最南端,9位老朋友已经到了。“头一次这么正式唱号子。”彭济浮笑着说。

  100多年前,黄河夺道大清河从山东入海,每临大汛,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冲出河槽,致庄稼绝收、房倒屋塌。为守护家园,彭济浮二十几岁就开始和同伴一起修筑黄河堤坝。

  “先堆土,再用石硪打。”彭济浮说。圆柱状的石硪是修筑黄河堤坝的主要劳动工具,重75公斤。打硪时,9个人围成一个圈,同时拽手中的麻绳,将石硪稳稳地拉上去,再平平地落下来,把3寸厚的土打成1寸厚才算合格。

  今年80岁的彭步武说:“那时候干一天活就唱一天歌,9个人一天能打300多平方米大堤。大堤上到处都是唱号子的,别提多热闹了。后来我们还用家乡名将号子分为郓城号、梁山号、临濮号等。”

  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滩区面积1702平方公里,这片土地既发挥行洪、滞洪作用,也承载着60多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曾经,为躲避水患,彭济浮和其他村民一样,修完大堤就去修自家的房子,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唱号子。“这歌能安慰人。”他说。

  2017年,山东开始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要为60多万滩区居民解决安居问题。2018年10月,彭济浮所在的田楼村整体搬进新建成的楼房社区。

  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机械作业普及,石硪已不在治黄中发挥作用,会唱号子的人也逐渐老去。这一次唱,既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