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秒读

小镇青年创业记

  再过几天,笋子就老了。4月20日,赶在武陵山区最后一批鲜笋上市前,何顺章打电话,催同村小伙子何江华上门收笋。

  何江华开着小货车,沿着水库边的盘山公路,一颠一颠向山上爬。31岁的他,已是家乡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规模最大电商公司的总经理。公司专门收购农村土特产,年销售额超过2700万元。

  在何江华的记忆里,过去村里的土特产挺难卖到山外去。隘口镇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小镇被崇山峻岭围绕,交通不便。55岁的屯堡村贫困户彭应朝说,过去他挑着土鸡去赶集,从家走到能坐车的地方得走一个小时。

  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大力改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秀山县还专门成立了公司,打通物流进乡镇的“最后一公里”。可农户又有了新烦恼,有些单位来采购土特产,要求农户开发票,农户发愁,土特产卖不出去。

  市场和农户之间,缺一个“中间商”,何江华看到了这个商机。

  他在镇上报名听了一个月的乡村电商人才培训班,就和培训班的两个同学,凑了3万块钱一起创办了电商公司。积攒了不少实战经验,2019年,3人又成立了山水隘口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从隘口镇11个村社及周边乡镇收集各类土特产。当地产的金丝皇菊、大米、土鸡蛋一“上网”,就成了“抢手货”,经常供不应求。

  摊子铺大了,资金周转出了问题,公司连续多月亏损。此时,中国农业银行重庆秀山支行雪中送炭,向何江华发放了30万元的惠农e贷。何江华把这笔资金作为到农户家收土特产的货款。秀山当地政府也减免了公司每年近10万元的仓库租金,驻村扶贫工作队还为公司注资30万元。公司渐渐走上正轨。

  去年以来,隘口镇和周边乡镇的土特产,几乎被何江华的电商公司全包销了。农户手里的土特产不愁卖,倒是何江华总说土货不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临近傍晚,何江华把从何顺章家收购来的竹笋移入仓库,准备第二天一早发走。其中三根最嫩的,他要寄给何顺章在外地生活的3个儿女,那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