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锡教风采

400多年前,他们用劳动保卫了无锡城

小记者老中窑里感悟窑工精神

  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悠悠古运河旁,有一条路因曾经窑群遍布得名大窑路。

  劳动节假期,来自东林小学和东林古运河小学的20余名小记者,来到位于南下塘的老中窑,从古老的砖窑中,探寻历史的印记。

  “无锡窑业兴旺于明朝洪武初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期,依托着古运河带来的便利水运条件,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这里成为了烧窑业的重地。”大窑路社区的工作人员潘育莹告诉小记者,砖窑鼎盛时期,这里号称“横十里,竖十里”,坐落着三百多座窑。小记者通过地图,了解了大窑路周边仅存的19座窑的位置分布。

  无锡砖瓦的产量和质量到近代持续保持着领先,著名史学家李伯重先生在《江南早期工业化》中写道:“大江南北,以无锡之砖为贵。”

  在潘育莹的讲述中,小记者们了解到旧时砖瓦制造的不易。制作砖瓦,需要经过挖泥、踩泥、制坯、阴干、烧窑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这个口是干什么用的?”走进老中窑的内部,小记者看到头顶上有一个天窗,不禁问道。

  潘育莹为小记者解惑说:“窑工通过天窗可以查看窑内的烧制进度。如果烧制的是红砖采用的是自然冷却的方式,但是如果烧制青砖,窑工就会通过这个口往窑里淋水。”

  据介绍,大窑路的砖瓦窑都属于小口蒙顶倒焰窑,采取了无梁殿的建筑构造,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在老中窑里,小记者还认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无锡县令王其勤。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当时经常来犯,大肆烧杀抢掠。王其勤命人建窑烧砖,将原来的土城墙改建成长18里、高2丈的砖石城墙,并亲自带队守卫无锡城,经过18天的奋战打退了倭寇。“当时建造城墙的砖块都产自大窑路上的砖窑,窑工们用自己的汗水,保卫了无锡城。”在这个故事里,小记者对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窑工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徐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