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四川成都一小区内,一男子在推电动车进入电梯准备上楼时,电动车突然起火进而爆燃,事故造成电梯内5人不同程度烧伤,其中包含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几乎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安徽省合肥市一小区电梯内,一名业主携带的电动车锂电池突然发生爆燃,所幸电梯内两名业主成功逃生。电动车充电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事故现场视频在网上发布后,还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走访 电动车入户情况依然不少
无锡的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类似情况还真不少。5月12日晚,趁着下班点,记者来到锡山区某公寓。该公寓一共12层住户、三间电梯。电梯间内均没有任何禁止电瓶车进入的警示标语,只有1楼公告板上有一张不起眼的温馨提示提到不要在公共区域楼道内给电瓶车充电。记者在看公告时正好有一女子骑着电瓶车进入电梯,门口的保安完全没有要阻止的迹象。现场看到,由于各住户间过道空间较大,电瓶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几乎每一层都有电瓶车停放在住户门口及楼道里,高层停放数量比低层更多,最多的一层甚至有9辆电瓶车。调查过程中,有个别车辆正停在住户门口进行充电。
走访中记者发现,部分老旧小区没有专门的充电处,居民将电池带回家充电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住在低层的会“飞线”给车充电;有的小区虽然有可以充电的车库,使用者却不多,居民更习惯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里或单元门口,有的小区各家各户在一楼都有仓库,居民会直接将电瓶车停在仓库门口给车充电……
当然,也有部分小区情况较好。恒大绿洲小区4期状况相对较好,个别单元楼电梯按钮上方会有禁示牌提醒电瓶车不能驶入。每两个单元会有一个非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里装有两个充电桩的扫码机台,一台管理12个充电口;有单个充电插座,也有双充电插座;根据电池型号分为:1元4小时、1元3小时、1元2小时三个收费档。车库内有车辆正在充电,不充电的电瓶车直接停放在单元门口的非机动车停放区。简新新村的地下车库同样如此,除了智能充电桩,车库内还装有喷淋系统,可以在发生火情的第一时间进行前期扑救。
声音 居民态度不一,物业管理有困难
在梁溪区一小区内,记者走进楼道时,正好遇上一名居民推着电动车上楼。据其介绍,他住在五楼,以前会拉一根电线到楼下给电动车充电,后来这种行为被严格禁止,他便开始将电动车推回家充电:“我的是小电动车,进出电梯不麻烦,有时候人多我也会让其他人先走,我等下一班。”据了解,该小区去年安装了智能充电桩,至于为何不去车库充电,该居民表示“车库离我们楼太远了,不方便。”
在记者走访的小区中,不少都在地库配备了集中充电装置,但仍有部分居民习惯推着电动车乘电梯上楼在自家或楼道里充电。有的居民都是从防盗角度出发的,“车库的充电桩就那么多,有些不充电的还占着位置,来晚了就抢不到;还有就是怕放在外面充电瓶被偷掉,车库又没人看着,不然谁愿意骑电瓶车上楼,回家充电自己也害怕的,但没办法呀。”
不过,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居民对此还是持反对态度。清名一村的华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年他们小区就发生过一次事故,一楼住户将电动车推到楼道里充电引发火灾,整栋楼被浓烟覆盖,幸好救援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关于小区内电动车搭乘电梯上下楼的投诉不绝于耳,而记者走访的几乎所有小区,物业部门都张贴了跟电动车充电相关的安全提示,或是明令禁止业主将电动车推上楼,但据反映,执行效果并不十分好。
措施 高科技+充足充电桩
对于如何防止电动车“乘电梯”,不少小区也动了脑筋。在惠山区堰新苑四期,记者看到电梯后方的两个角落安装了圆弧形座椅,避免大型电动车入内,同时也方便老人靠坐或是放置重物。此外,记者注意到电梯内安装有两个监控探头。据小区物业经理介绍,除了一个常规的监控探头外,另一个是电梯“阻车”系统。如有居民推着电动车进入电梯轿厢,电梯将保持开门状态并自动停止运行,同时发出警示语音。据了解,该“阻车”系统是通过电梯里的监控视频信号和地上的承重感应器来识别电动车,偶尔会出现婴儿车、自行车等误报的情况,“因为车辆摆放角度不同,监控识别不准确,但此类情况非常少,如果出现误报情况,监控室内的保安进行确认后可远程手动解除警报”。“阻车”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软件的升级,判别准确率肯定会逐步提高。”
堰新苑四期物业经理表示,该小区共有54部电梯,去年在政府的资助下已全部完成“阻车”系统的安装工作。偶尔也会遇到有居民通过遮挡“阻车”系统探头强行将电动车推入电梯的情况,保安在监控室看到类似现象后会马上派人到现场制止。不仅有高科技设备禁止电动车“入梯入户”,保安也会定时巡逻检查,如若发现有电动车停在底楼楼道内,他们会及时推至楼外停车处。
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想要居民自发减少电动车“入梯入户”的情况,加强充电桩配比是很重要的一点。“害怕自己的车被偷是一部分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楼下没有多余的充电桩,所以他们只能入户充电。”据了解,堰新苑四期现有电动车3000辆左右,地面充电桩1472个,地下车库充电桩1445个,今年新增智能充电桩126个,整体配比已达1:1。
说法 应设立相关规定,管理也要跟上
据了解,今年5月1日起,《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其中对电动车停放和充电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在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区域违规停放、充电的 ,由消防救援机构对人员密集场所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无锡市并没有相关规定,因此遇到相关问题时都是参考消防法来处置,比如电动车停在楼道内是按照堵塞安全通道处理,督促物业整改。
此外,工作人员也提到了物业部门管理的问题。据介绍,锡山区一小区此前在部分电梯内安装了识别电动车的智慧系统,但是有小区居民表示,运行一段时间后“不灵了”,“安全不是一锤子买卖,后期管理维护一定要跟上。”
提醒 电梯进楼入户为什么危险?
锡山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统计,80%的电动车火灾发生在充电时段,66.7%的电动车火灾发生在晚上8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电动车火灾致人员伤亡的,90%是因为电动车停放在门厅、过道等部位,堵塞疏散、逃生通道,且电动车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烟气等。由于电动车一般在白天使用,夜间停放在楼道内充电,电池充满时往往在凌晨时分,这个时间段往往都是人们熟睡的时候,用户一般不会起床断电,这就容易造成电池过充发热,从而引起火灾。即使发现了,往往也没有时间逃离。“消防部门进行的模拟电瓶车充电引发火灾实验,证实电动车着火90秒,楼道温度即可达到200摄氏度,且伴随着大量有毒浓烟,极易引发伤亡事故。”
(甄泽 吴雨琪 高萌/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