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位朋友散步时闲聊,她提到自己女儿的一次测试成绩:英语97分,语文91分。面对这样的测试结果,朋友笑谈:“英语差一点就满分了,真可惜!”我笑而不语,心想97分也不错啊。她接着又说:“语文考得不好,扣掉9分呢。”紧接着她又说道:“不过,幸好还是个9字头!”我忍不住笑了,面对分数,心态和看法真的蛮有意思。
朋友的反应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心理学现象——反事实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与事实相反的假想,即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心理学现象在生活中常见。比如:人们迟到的时候,会想“如果早点出发就不会迟到了”;考试考砸时,会想“要是再加把劲就能及格了。”还有数据分析表明,在赢得比赛及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们看起来比银牌获得者要更加开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铜牌获得者可能把反事实思维聚焦在第四名上,把焦点放在了差点得不到奖牌上。也就是说,第三名聚焦在我赢了第四名。而银牌得主在想输给了第一名。这不是逻辑理性的力量,这正是心理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的心态、对事件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指数。常说“知足常乐”,铜牌获得者就容易感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银牌获得者如果不陷入后悔、懊恼的心境,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会增强自己对结果的控制感,这样运用好反事实推理的心理也是非常好的。
女儿英语97分,朋友的反应是“差一点就满分了”;语文91分,她的反应是“还好是个9字头”。这正跟“银牌心理”“铜牌心理”大同小异。在平时教育中,引导孩子的时候,不妨利用这种反事实思维,巧妙地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得失,培养良好心态。 (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 杨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