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古老村前村 踏上“新生”之路

  这是一个身上有着很多的耀眼“标签”的古村落:走出了胡雨人、“胡氏三杰”等近百位名人大家,创造了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近日,锡北村前村传出即将完成拆迁的消息,吸引了众多人士关注。在城市化和古村落保护进程中,村前村是如何动作的,记者为此做了探访。

  曾经

  小小村前有着辉煌历史

  沿着锡澄路拐进堰新路不多远就是村前村。目前村里已挂起了“天上村前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指挥部”的牌子,一些外围的村民住房已拆迁完毕,建筑垃圾正在有计划地外运。

  在村子里走一圈,时断时续的青砖路,起伏的山墙,别致的花窗,向人们娓娓陈述村庄的沧桑和不凡:村前村占地面积只有50多亩,却保留着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胡氏蒙学堂等多达几十处明清古建筑遗存,因而被文博界誉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这个普通的小村落,是中国现存的首个引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的乡村,孕育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近百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第一座乡村公园、第一个阴雨操场(雨雪天仍能上体育课的操场)以及中国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等,被誉为“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据悉,堰桥中学就是由胡氏公学一路发展壮大而来。

  村里工作人员胡先生告诉记者,村前村村民大都姓胡,其先祖为北宋著名理学家胡瑗。村里之前也被称呼为“天上市”。取名“村前”,寓含“村前村前,样样在前”的美好之意。

  “村前一横河,进村五浜口”,这是史料对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传统水乡村前村水系的描述。村里原来有旺房浜、西浜以及东浜等五条浜河连接横河,村庄被田地包围,由东向西一条主街贯通,村西段离运河不远,多为渔家居住。街边作坊林立,胡氏义庄、积谷仓等公共建筑多集中分布在东西两浜之间。而根据建设规划,这条主街将串联起“新生”后的村前村古老建筑和现代建筑纽带。

  6月2日,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广平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们邀请了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方案设计、修改以及意见征集等工作。根据规划,“天上村前历史地段保护修复项目”作为一项大型民生工程,村里98户村民住宅要拆迁,项目一期工程包含6.5公顷范围。

  现在

  古村保护与开发兼顾,把“根”留住

  “不是全拆,而是保护与开发兼顾,本月底进入新建阶段。”朱广平表示,与其他地方单一的拆迁安置不同,村里的25个市保、控保、历史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都要保留,修旧如旧,核心投资4.7亿元,计划在明年十月份基本完工后将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原惠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符志刚告诉记者,从无锡县、锡山市再到惠山区,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前这样一座哺育了众多名人先贤、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却差点湮没在历史滚滚车轮中。他还记得,那是2007年,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村前古村被推到世人面前。2009年经专家实地调查,这里的多处古建筑和其它丰富的历史遗存,大都具有良好的历史保护价值,尤其是百年钟楼、积谷仓、胡氏蒙学堂、胡雨人故居、阴雨操场等多处文物点,具有申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价值。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村的历史风貌,专家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整体保护。

  符志刚表示,当时惠山新城建设规划已出炉,村前古村地块属于整体拆迁范围,而且先期的拆迁评估补偿工作已经启动,个别心急的住户甚至已经自己动手拆迁。惠山区文化遗产局接到举报,立即出动文物执法人员赶到现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制止。鉴于村前古村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很快有关部门对建设规划进行了修改,由文保部门根据古村现有状况整体制定保护规划,妥善保护核心地带多个重要文物点,今后适时进行保护开发。

  未来

  打造成历史文旅会客厅

  朱广平介绍,为更好地推进“天上村前”历史文脉传承,“书香故里、天上村前”历史保护街区应运而生,要把“天上村前”打造成为惠山区“锡西花园城”里的历史文旅会客厅。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征程中,挖掘村前文化内核、塑造文化认同感,让这片土地成为能记得住乡愁的街区。

  据悉,村前片区位于锡澄协同发展区范围内,“天上村前”核心区建成后,惠山区“三馆两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史志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儿中心)也将融入到这个空间,形成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综合文化中心。届时“天上村前”不仅将成为周边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中心,还将成为惠山区科教文化的重要地标。

  朱广平称,根据初期规划,具体打造内容包括,对原有水浜联通并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围绕村前历史核心区域形成美丽的水系景观。恢复村前中心街、孝愉路、积谷仓东侧和南侧两条巷道的传统风貌。在村前村中浜入口打造景观公园,并结合村前的历史以及居民的记忆,在入口种植一片桑树林,打造由草坪、田园、栈道、木平台组成的公园。

  据悉,村内所有身份建筑将予以保留,对胡雨人、胡仁培、胡云渠、胡汉学旧居等进行修缮,建设主题场馆(水利大讲堂、村史馆、村前生活馆、丰收能量馆等),展示村前书香文化。计划新建百年太平龙展览馆和广场,恢复舞龙活动,衍生龙灯、伴手礼等传统工艺产品,大力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等。

  村民胡先生表示,原本村里有千余户村民,2002年起就陆陆续续开始往外搬迁。如今政府下大力气对村前进行保护与开发,街坊邻居们也很期待它的新生。

  无锡作家郜峰是胡雨人研究会的会员,他认为,城市建设与历史研究、文化保护本来就不是矛盾的。希望在城市建设规划时,注重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从更高层面上来提升城市化的品位。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风景宜人的西高山麓,村前村这座江南名村,将呈现出其迷人独特的风韵。

  (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