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医美行业并购很火热,收购方背后多是上市公司或大型投资机构,给出的溢价也很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美机构分会副会长田亚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并购热会催生泡沫,但对于市场分散且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医美机构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
资本对医美市场前景预期的乐观,也让A股接连不断刮起“医美风”。今年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开启了转型医美之路,甚至有业内人士感叹“沾上医美身价就涨”,全然不顾医美产业链到底哪里“美”。
上游轻松瓜分市场利润
一个行业的爆发,往往源于生态链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轻医美用户数达到1520万人,并以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持续增加。医美服务已从“轻奢品”转向“快消品”,医美消费从“小众消费”走向了“大众消费”。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家对药品以及医疗设备采取资质管控措施来看,能取得医美上游原材料和产品、器械领域经营资质的合规企业是相对少数,因此这类企业处于行业的主导地位,分得市场最丰厚的利润蛋糕。
不过,医美行业上游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正在被动摇,一些外资为主的医美设备制造企业正被国内企业追赶并超越,原材料和产品供应的企业也在增多。由于医美行业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疗法,因此,创新能力才是这类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中游“最吃土”也最被资本青睐
医美机构作为产业链中游,是支撑整个医美产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被资本青睐的对象,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布收购医美机构,股价也得到市场的追捧。
一位医美从业人士表示,医美机构在整个医美产业链中可以用“最吃土”来形容。
表面上医美机构有极高的利润率,但其中三分之一要分给上游原料端,三分之一要分给下游渠道方,自己的利润还要分给知名医师防止对方“单飞”,一旦发生医疗风险,医美机构往往要独自承担。
业内人士透露,医美机构近年的发展并不顺利,盈利企业也是少数,但医美机构连锁化经营的可复制性,颇受资本欢迎,因此很多投资机构包括上市公司都会跨界进入这一领域,促进了行业集中度提升。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已经从2014年的2384家增长至2020年的8007家,医疗美容项目也从最初的双眼皮手术,逐步扩展到隆鼻、面廓整形、隆胸、吸脂、自体脂肪面部填充等。除了美容外科手术,医美也延伸到了非手术方面,包括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美容牙科、植发等。
下游获客渠道成本上升
由于医美机构分散化特点,使得定价权有逐步向下游转移到医美渠道方的趋势,这也导致医美机构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据Mob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医美App用户中,95后逐渐扛起主力大旗,以29.2%比例占据最多用户群。超七成95后医美用户是通过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分享类App接触医美,超六成的用户被身边朋友“种草”医美。
然而,这些互联网医美公司反而在资本热潮中遭遇冷流,缺乏国内资本的关注,一些App陆续陷入兑付和倒闭危机,一些海外上市的在线医美平台,年内股票最大跌幅则已超过50%。
为了获得新客,这些渠道方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背后往往存在代运营、代写代刷的团队造假问题,这种刷量、整形案例造假、代写代发等行为,导致医美渠道的收入长期难以“洗白”。
“互联网虽然给医美渠道带来一定的内容模式创新,但并未改变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医美作为一种高度定制化服务,仅靠互联网是无法实现充分的信息获取,它需要完整的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医美,了解自己对于美的需求,目前来看在线医美平台还无法提供此类服务。”田亚华说。
(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