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新闻

市发改委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现实版《山海情》里有这样一群人!

  昨日,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无锡市发改委被表彰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荣誉背后是无锡跨越千里,携手海东、延安,用实际行动演绎着的现实版《山海情》。根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无锡市落实到延安、海东两地各类扶贫资金共计9.65亿元,援建项目527个,带动超17万贫困人口受益。

  【无锡—海东】

  一碗拉面改写贫困户命运

  梁溪路940号,是一家拉面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店主冶成海夫妇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村民。

  海东距离无锡2000多公里,属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也一度是青海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2015年,海东有贫困人口17.57万人,冶成海家就在其中。

  说起此前的生活,43岁的冶成海不禁叹气,“家里上有患病老母亲,下有三个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庄稼。”冶成海说,风调雨顺时的收成勉强能裹住一家生活,但遇有冰雹、大风等恶劣天气,这一季就白忙了,只得靠“拆东墙补西墙”过活。冶成海至今记得,有一年下冰雹,母亲望着被砸坏的庄稼,瘫坐在田里放声大哭的场景。可除了种地,还能靠什么养家?这对当时的冶成海一家而言是道“超纲题”。

  2017年,无锡市与海东市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后,开始实施“西货东输”“东城西就”“东客西游”三大行动。其中,“东成西就”行动整合对口帮扶资金,在海东市实施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就业”帮扶项目,将年龄在18—45周岁、有意愿从事拉面行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往全国各地拉面实体店实训,技能考试合格后推荐就业,并对愿意创业者给予一定补贴,一条“培训—上岗—创业”的完整路径就此铺开。

  这让冶成海夫妇看到了希望。冶成海夫妇来到无锡,在老乡的拉面店边跑堂边学艺。2019年,老乡打算回老家搞养殖,此时,冶成海夫妇学成,也攒下一笔积蓄,在创业补贴的支持下,接手这家拉面馆,从跑堂变为老板。“扣除房租等开支,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冶成海说,“这是我们之前想都想不到的数字。现在口袋鼓了,老家建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据了解,在无锡,像冶成海家这样的拉面店有近500家,平均每家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

  数说脱贫答卷:

  2万江苏人赴海东

  “吃住行商游”

  如果说,“东成西就”给走出来的海东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西货东输”“东客西游”行动则使留下来的海东人生活发生蜕变——

  “西货东输”成功帮助海东利用互联网及实体店“带货”土豆、牛羊肉、富硒黑蒜等农产品;“东客西游”吸引近2万名江苏人赴海东“吃、住、行、商、游”,直接或间接为海东增加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

  无锡市还在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海东市脱贫攻坚。在这种“输血”+“造血”模式的持续帮扶下,2020年4月,海东市6个县区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无锡—延安】

  一颗苹果拓宽村民致富路

  海东市向东800多公里,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这里也与无锡有着深厚的渊源。

  1997年,无锡市与延安市结成合作关系。2017年,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东西部扶贫协作部署要求,两市调整结对帮扶关系,确定了无锡市新吴区、江阴市、宜兴市分别对口帮扶延安市宜川、延川、延长3个贫困县的结对关系。

  新一轮结对帮扶把脱贫攻坚的突破口瞄向农业产业发展。而说起延安农业产业,就绕不开苹果。延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给苹果等农产品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受地理位置、产销对接等因素影响,致使苹果销售成了难题。

  为拓展延安苹果等农产品销路,锡延两地积极沟通对接,通过减免苹果直销店租金、协调无锡水果销售龙头企业扩大采购量、开展延安苹果进无锡机关单位食堂活动、组织延安农投集团和市果业中心在无锡策划举办延安苹果直播宣传等方式,大力推进消费扶贫“陕货入苏”。目前,在无锡已建成延安消费扶贫专馆1个,苹果直销店9家,累计销售延安苹果等农特产品3302万余元,带动贫困人口2211人稳定增收。

  数说脱贫答卷:

  扶贫必扶智

  200多名老师延安支教

  扶贫必扶智。从1997年与延安市建立对口交流合作关系以来,无锡市先后有200多名老师到延安支教。期间,延安市第一中学专门成立两个无锡班,并助推学校率先通过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验收。

  在校际共建方面,无锡已有36所学校与延安开展校际共建,涵盖了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各阶段。

  2019年5月,延安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晚报记者 刘娟/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