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新闻

大巧夺天真 形像付丹青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辞世,享年93岁 多次强调“艺术底子是无锡给的”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辞世,享年93岁

  多次强调“艺术底子是无锡给的”

  

  昨日获悉,无锡籍著名雕塑家钱绍武于6月9日22点35分辞世,享年93岁。

  东林广场上的《东林八贤群雕》、二泉广场钟楼前的“阿炳雕像”、钱锺书故居的钱锺书半身像、惠山古镇钱王祠东门楼“锦树堂”匾额、无锡博物院院标……集雕塑家、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于一身的钱绍武,在故乡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浓浓乡情

  见过钱老的人,都说他亲和有礼,爽朗的笑声让人难以忘记,“他的话带一点京腔,却一听就知道是无锡人。”钱绍武出生在无锡,倚太湖而居,从小受到书香世家的文化滋养。1942年,钱绍武师从无锡名画家秦古柳学习国画和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经常强调,“我艺术的底子是无锡给的。”

  钱老虽然长居北京,每年总会回来无锡小住几个月,感受家乡的山水。钱绍武的入室弟子、无锡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陈瑞农接受采访时难掩悲痛,他告诉记者,钱老在威尼斯花园原有套住宅,“他生前特别喜欢此地,湖光山色,芦草萋萋,常漫步徜徉,跓足观赏。”钱老不但爱无锡的山水,更喜欢家乡菜,还让陈瑞农帮他找了个无锡厨师。无锡豆腐花、小馄饨、桂花糖芋头……钱老对无锡总有千般不舍和浓浓乡情。

  追寻印迹

  除了东林广场上的《东林八贤群雕》、二泉广场钟楼前的“阿炳雕像”,以及钱锺书故居进门处的钱锺书半身像、秦古柳故居(旧方书屋)的秦古柳像……都出自钱老之手。在荡口古镇门前牌坊的两侧石柱有一副对联:“孝镇义庄吴韵千年钟荡口,高才绝技群贤一脉出鹅湖”,也是钱老所书;惠山古镇钱王祠东门楼进门的上方位置,是钱老书写的“锦树堂”匾额,这是无锡钱氏的总堂号。

  “无锡博物院的院标,就是出自钱老之手。”无锡博物院征编部主任马旭明说。2017年,无锡博物院着手筹备《与古人游——太湖画派近现代名家之秦古柳书画展》,马旭明第一时间去拜访了钱绍武。说明来意后,钱老很激动,当场就为恩师的展览写了几幅字。其中,“与古人游”四个字让马旭明印象最为深刻,“感受到了他对恩师的想念。”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92岁的钱老时刻关注着,特地书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清风扫残雪,和气带春回”三幅书法作品捐赠给家乡无锡,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

  精神长存

  钱老一直希望为无锡文化尽一份力。钱老是阳山人,创办于1864年的安阳书院由钱绍武先祖钱勖通过募捐兴建。当年,他得知地方政府准备把安阳书院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即决定把闲置的祖屋捐献给书院,并且立下“关于祖产处理意见”的字据。上面写道:“老家墙门、破楼已破旧,但尚留下墙砖木石等,我全捐于安阳书院以助建设。”

  2008年,江南大学特地建造“钱绍武艺术馆”,永久陈列展示他的艺术品,目前馆藏的雕塑、书法、绘画代表作品70多件。走进馆内,钱绍武的题词“国学为根 诗思为魂”格外醒目。原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昨天一早就来到馆内缅怀钱老。她告诉记者,跟钱老师的渊源已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当他听说我们学校在进行三校合并,建设一所综合性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非常高兴,他愿意为家乡的大学,做一些贡献。”2003年,钱老正式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记者获悉,古运河畔,钱绍武艺术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江苏古运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已经获得了钱老团队授权,中心会放置钱老的艺术作品,同时搭建起艺术、文化交流的平台,以一处文化地标传承钱老的学识和精神。

  朗朗遗音

  2016年,纪念鼋头渚建园百年的大型纪录片《太湖美》开拍,拍摄团队赴北京、苏州两次采访钱老。工作人员清楚地记得,虽然当时钱老已是88岁高龄,但谈及家乡容光焕发,他一边接受采访,一边还清唱起了聂耳的《大路歌》……翻开微信“朋友圈”,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钱老。

  无锡市美协副主席、雕塑家徐诚一表示,钱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他的阿炳雕塑已是无锡城市文化标志。身处澳大利亚的无锡老乡孙浩良告诉记者,自己与钱老因为有“老乡”的情分,所以走得很近,“我出国前,他拉我到他的画室里,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然后把笔一扔,野渡无人舟自横了,走吧,没人能管你啦!每当我看着这幅作品,耳边仿佛就响起钱先生那带着无锡口音的爽朗之声。”

  陈瑞农则写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幸入师门,行古法之礼,叩跪拜大礼,是为钱老入室弟子!数十年来,辄侍陪先生之侧,聆听先生教诲,得益匪浅,人间天堂仍回荡着您朗朗笑声。”

  (晚报记者 璎珞/文 陈大春/摄)

  生平小传

  钱绍武,1928年生,江苏无锡人。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赴苏留学,1959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2011年以84岁高龄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曾获中国《雕塑》杂志社与中国雕塑学会分别颁发的“国之大匠”“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