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无锡“72计”,让天更蓝水更清

治 水

  试点建设生态缓冲带 填补水平衡核算空白

  重点锁定入江入湖河道、试点建设生态缓冲带、填补区域水平衡核算空白、开展养殖尾水综合整治……无锡刚出台的“治水36计”首次提出多项新举措,意在探索治水新路径。

  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目标迈向“9”字头

  根据无锡定下的新一轮治水“作战图”:地表水省考断面从去年的43个增至今年的71个,优良比例目标为90.1%,这也是首次迈向“9”字头。

  无论是山上经雨水冲刷流下来的水、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还是直排的养殖尾水,未经缓冲和净化直接进入河湖,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入江入湖河道是新一轮河道治理的重中之重!”市生态环境局水处负责人介绍说,“治水36计”进一步明晰了新一轮治河思路:加大对入江入湖河道的治理,此次新增的省考断面中不少都是入江支流、入湖河道。其中,入江支流从3条增至9条,入湖河道从13条增至26条。

  年内完成重要水域

  水生态缓冲带划分

  今年年初,京杭运河无锡段吴桥附近出现“露河床”奇观,除了水位走低外,更重要的是大量泥沙、淤泥在此沉淀堆积所致。据介绍,京杭运河部分无锡段的浊度达到300,而普通河道的浊度仅有四五十。之所以浊度如此之高,主要是河道中的泥沙量大造成的,一定程度上说明苏南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

  “建立河湖生态缓冲带后能起到拦截污染、净化水体等功效!”该负责人表示,此前,太湖、蠡湖周边尝试建过水域缓冲带,如贡湖湿地公园等,的确对水质有所改善。有了缓冲带,泥沙就不会轻易流到河湖中了。

  “治水36计”中提出按照“守、退、补”的要求,加强河湖缓冲带的构建,今年要筛选全市生态缓冲带建设试点河湖清单开展试点,年底前基本完成太湖、蠡湖等重要水域水生态缓冲带划分及试点修复工作。

  尽管污水厂处理过的水是“达标水”,但按照河湖水质标准,一些厂里排出的水依然是劣五类或五类水。有了缓冲带,对环境的冲击会小很多。此外,宜兴有近20万亩的水产养殖面积,尾水估计可达1亿吨,绝大部分都在清塘时直排。环保专家分析说,该区域的养殖尾水污染物已超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下一步,将学习浙江建设养殖尾水污水处理站或生态缓冲区。

  基本消除

  污水直排口和管网空白区

  “治水36计”还首次提出要推进区域水污染平衡核算管理。“假设一个乡镇一天用水6万吨,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那多余的污水不都流到河里了吗?”业内人士说,无锡今年要开展城镇生活和工业园区水平衡核算管理,必须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口和管网空白区。年内将全面梳理全市500吨/日以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水口、出水口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及配套设施安装情况,并与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同时,落实水平衡核算结果与规划、资金、项目、执法、监察、创建等联动管理措施,不能平衡的地区要制定整改措施。

  由于江阴城区、宜兴一些乡镇排水达标区建设不到位,经常出现“晴天旱流”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情况。按照“治水36计”,接下来要开展江阴城区、宜兴薄弱乡镇排水达标区建设,生活污水要实现“应收尽收”。

  如何才能让一些水质反复的河道常年稳定在三类水?无锡治水“新路径”越来越明晰:除了推动区域水污染平衡核算管理、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推进河湖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生态湿地和尾水净化工程外,还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医疗污水处理监管、提高初期雨水污染治理能力、继续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全面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强化农业面源管控力度、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深入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保护和恢复水生态完整性、节约水资源、推进再生水利用、强化水环境达标精细化管理、保障汛期水质、完善监控联网、加强排污口管理、完善区域协助合作等。

  治 气

  涉及城市建设

  和交通的方方面面

  今年1到5月份,我市在大气环境治理上成绩显著,PM2.5同比下降9.1%,位列全省第三。优良天数占比达84.8%,同比上升5.4%,臭氧超标天数相比去年减少5天。降尘量为3.4吨/月平方千米。但是我市面对的大气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今年臭氧来得早,气象条件又比往年恶劣,频繁的沙尘天气也对我市大气环境提出了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的空气质量,大气治理新“36计”应运而生,在省年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分解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对工程项目和措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和减煤降碳是大气环境治理“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这次有不少新的亮点,”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不仅关注的是传统工业,还涉及到城市建设和交通的方方面面,像道路的划线、建筑喷涂、护栏刷漆还有机动车产生的尾气等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

  据介绍,新“36计”要求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加大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运用。在交通上,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年度目标,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比重。

  臭氧污染一直是我市空气环境质量的头号“顽疾”,因此,为确保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全市共排定17431个年度工程项目,其中第一批20类10828个项目已于2020年12月下达。“提前下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工程的功效”,大气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完成各类工程项目8741个,其中VOCs治理类项目完成4540个,为夏季臭氧防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建立健全考核细则,落实点位长制,做到守土有责!”大气处负责人表示,通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点对点形成监督“闭环”。同时,新“36计”还要求针对出现的问题定期召开例会,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执法、监测、专家、督查等力量开展定点帮扶指导,对污染成因进行“会诊”,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销号”。

  “大气环境的治理更要依靠广大市民的力量”,大气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市民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呼吁市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大气环境的整治贡献一份力量,“可以是绿色出行,少开大油耗汽车,也可以是低碳生活,少开空调。”

  (晚报记者 袁晓岚 季天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