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惊艳全网,传统文化再次“出圈”。如今,以现代多样的创意手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可闻、可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少年轻网友更纷纷化身“自来水”,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引领文艺“破圈”时刻在发生,而无锡作品正紧跟步伐,加速“破圈”。
优秀剧目需要不停地演出打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正在省内各个城市进行。无锡入选作品——舞剧《歌唱祖国》《南国红豆》、锡剧《追梦路上》“获赞无数”。近年来,无锡文艺家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历史使命,讴歌伟大时代,诞生了一批彰显中国气派、无锡特色的文艺精品,更在重大赛事中屡屡获奖,让“无锡创作”一次次名扬四方。
无锡曾耗资百万打造的舞剧《红河谷》,在舞台舞美、服装道具上力求精致,打磨整整两年才搬上舞台,这部获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精品,至今让观众难以忘怀。近年来,我市参赛参展成果丰硕,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共69个,其中6部作品获省“文华奖”,2部作品获省“紫金奖”。
“对艺术负责,用精品说话。”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直言,精品舞剧就是需要通过一场场演出的展现,不停地修改完善的。即将要到江苏大剧院展演的《歌唱祖国》,自首演以来广受好评。葛丹绮告诉记者,几乎每演一次,都会有多处的修改。
近年来,无锡各大剧院对“精品创作”越发重视,与国际化审美逐渐接轨。舞剧《西施》在现代审美意识与戏剧冲突的交汇、融合中,在舞剧表现形式的突破、创新中,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为了让锡剧《泰伯》更贴近人物本身,光主角一人的衣服就先后修改了十几次。无锡市锡剧院的最新剧目锡剧《蝶恋花·沈琬》,曾一度“胎死腹中”,经过院团工作人员的努力,才成功登台备受好评。市锡剧院院长蔡瑜直言,一出好戏,演员、剧本、舞美缺一不可,通过长时间的演出,根据专家的意见、观众的反馈不停地修正,才能略微成熟完整,经过多年的打磨才能被称为精品。
让传统文化、艺术“活起来”
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歌唱祖国》改变了人们对红色题材舞台作品“老土”的印象,成功圈了一大批90后、00后粉丝,并成为“没有台词的文艺党课”。导演王舸巧妙地运用了电影拍摄手法,让舞剧的呈现更具立体感。据悉,舞剧《歌唱祖国》今年还将在全国进行巡演。
锡剧《蝶恋花·沈琬》还未演出,“年代感”的剧照就传遍了朋友圈。首演连演三天,好评声不断,市锡剧院用新思维打开戏曲的大门,无疑是成功了。
曾经,很多传统文化只适合置于案牍或呈于馆室,难呈现、难表达、难活化、难输出;如今,打造以传统文化IP为基石的精彩文艺作品可以“流量无限”。市文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邱锡冀强调,接下来还将努力打造一批“色香味俱全”的优秀剧目,让无锡观众将“走进剧场”变成一种习惯。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