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来自无锡市锡山区两所不同学校的骨干教师叶敬丁和张静这对夫妇响应国家号召,双双报名援疆,2020年4月中旬,他们来到了伊犁州霍城县初级中学,走上支教之路。1年后,他们的女儿叶子淇也来到了霍城县支教,就这样一家三口在万里外实现了“支教大团圆”。
大学生支教迎接毕业
叶子淇是山东大学大四学生,毕业在即被保送上海交通大学读研。在大学毕业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叶子淇在大四下学期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迎接毕业——决定跟她的父母一起到离家万里的西部边疆支教。
她的父母叶敬丁和张静都是中学老师,去年初,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教育部“万人西部计划”行动,至今已一年有余。父母支教后,关于新疆的纪录片和父母的讲述分享让她兴奋不已,虽然大三业已完成实习并得“优秀”,但她还是热切希望能去新疆,和父母一样,让青春在霍城留下壮美的一笔,于是她便申请了山东大学“西部支教计划”,无奈计划时效已过,无法成行。但是在父母的努力下,在江苏省江阴援疆工作组的支持下,她如愿以偿,踏上了祖国西部边陲小城的土地。
从2014年叶子淇一家造访这片土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七个年头。那时她还小,中考刚刚结束,一家三口以自驾游的方式在北疆游了三个多星期。那段时间里她写了洋洋洒洒上万言的旅行杂记,不仅记录了新疆的山山水水,还有人文风俗,对这个薰衣草的故乡霍城也有记载,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叶子淇说:“如今再来,不是作为过客,而是作为一个建设者的身份,感受确实不一样。”刚到霍城,叶子淇便感慨:“变化太大了,才七年,完全变样了!”她觉得趁着年轻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本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她要珍惜这段时光,准备好好地大干一场。
从情怀到实干的援疆者
情怀是一个十分浪漫的词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叶子淇的父母为了情怀而来,辛苦劳累,她都看在眼里,她很心疼,他们的身教大于言传她也记在心里。叶子淇被安排在霍城县江苏中学,负责学校团委工作和一个班的代课任务。团委工作复杂琐碎,写材料、拍照片、整理文件等,需要“多面手”,不仅需要体力,更要脑力。而代课,需要不停地听课学习,还要监考、批试卷,叶子淇的作息时间表上,每天安排都是满满的。
“情怀”在这里变成“勤怀”,学校安排的大量不熟悉的工作,一件一件摆在面前,做还是不做?“既来之则安之”:不会的,可以学。就这样,叶子淇开启了“超负荷”模式,所有工作她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从没有因为自己是“编外人员”而懈怠。她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不能辜负学校对我的信任”。
工作白天做不完,她晚上带回去继续做,有时为了第二天能及时拿出考试成绩,批改试卷加班加点到夜里一两点。有了理想和信念作为动力,她工作渐入佳境,得心应手,赢得一致好评,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我们的小叶子”。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写毕业论文的生活实在是很辛苦,她却开玩笑地说:“考大学那会儿,也不过如此吧。”她对父母说,这叫“充实”,言语间流露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她的父母十分欣慰,他们感叹孩子确实长大了,应该放心地让她去做她该做她想做的事儿了,她已经不是父母翅膀下的小鸟了。(江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