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夏至到 你阿吃馄饨咧?

  一大早,张佩佩就起床给女儿童童煮好了一大碗馄饨,鸡汤打底撒上葱花,香气满屋,张佩佩说:“今儿是她期末考试的日子,老话说得好,‘馄饨’取混沌谐音,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寓意可以更加聪明,希望她考个好成绩。”昨天打开朋友圈,晒吃馄饨过夏至的比比皆是,仪式感十足。

  仪式感足

  馄饨占据C位出镜率高

  “一头水锅,一头作坊”,前挑炉子、佐料,后挑碗勺、小板凳,旧时那些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的小吃摊多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无锡的馄饨最早也是如此,伴着吆喝声,打开热气腾腾的锅盖,一碗香喷喷的馄饨,总能勾起老人们无限的食欲来。

  “今天家里包的馄饨馅料以青菜、茭白为主,辅以肉末,再撒上一把微辣的榨菜末提鲜,食欲一下就上来了”,年近70岁的老荣从小喜欢吃面条,对馄饨并不是那么热衷,但夏至这一天,他对吃馄饨格外坚持。“我是比较怀旧的人,逢年过节,老祖宗留下的吃食方面的传统都会照着做。”老荣直言,很多人忙于工作或嫌麻烦,喜欢到超市里购买速冻馄饨,但他仍然喜欢自己动手,“打小在父母身边都是这样过的,自己动手调馅料,包馄饨才有夏至的仪式感。”

  记者发现,一些小区旁的大小超市里的各个馄饨皮摊位也都排起了长龙,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拿着蒲扇气定神闲地排着队。

  昨天,风光里社区的工作人员偕同江南义工爱心人士们早早准备好了70多斤爱心馄饨,送给社区里的50多户孤寡老人和烈属以及6个消防站的消防队员。

  翻开朋友圈,一张张以“馄饨”为主题的图片,频频出现,看着了让人口水直流。“夏至,记得吃馄饨”“吃拌馄饨,加辣加油加糖,才够味”“吃馄饨是对夏至最起码的尊重”“包馄饨大赛,开始了”……无锡人的朋友圈,似乎都在吃馄饨。

  销量猛增

  夏至当天销量是平时的10倍

  夏至这天的馄饨店里宾客满堂,超市冷柜里的速冻馄饨也被抢购一空。“冷冻的馄饨今天销量700包,是平时销量的10倍。”欧尚超市荟聚店快消品部门经理张翔说。

  打开美团、大众等美食平台发现,搜索关键字“馄饨外卖”,结果多达261家店,仅搜索“馄饨店”就有近3000家,从无锡市场综合排序来看,如意馄饨、五一七馄饨、千里香馄饨、大耳光馄饨、芦庄超王记、无夕、乾鑫旺小笼馄饨“销售量”颇好。确实,在无锡馄饨店众多,白汤算是最最经典的口味,清亮鲜美的汤汁,不可缺少的蛋丝和豆腐干丝;红汤辣馄饨,则绝对是无锡特有的口味,在其他城市并不多见;煎馄饨在无锡话中又叫“焊”馄饨,以及嚼劲十足的手推馄饨、有点甜的拌馄饨。碰肉馄饨、泡泡馄饨,都属于小馄饨。

  潘宇在棉花巷开了一家新式馄饨店,有别于传统的大锅煮熟,潘宇店里的馄饨是在小砂锅中炖煮的。他告诉记者,单日营业额在两三千元左右,但夏至当日,仅在中午时段,他就已经完成了平时一整天的营业额。“馄饨客单价比较低,不需要任何计划,随时都可以吃到,或许这也是夏至吃馄饨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潘宇说。

  上午7点左右,学前街上的王兴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我们有很多中老年的老粉丝,每到夏至,一早就会来排队买馅心,年轻人则多通过网上购买”,王兴记董事长助理陈锋介绍,王兴记的馄饨从购买情况来看,传统的三鲜馅最受无锡人喜爱,价格亲民,卖得也最好。从销售量来看,平时每日售出500碗左右的馄饨,在夏至当日,销售量翻倍,在1300碗左右。堂食之外,锡城市民在夏至这天对馄饨的热衷更体现在馅心的需求上,平时单日能卖出120斤左右馅心,昨天线上线下销售量突破了千斤,是平日里的十倍。 “客户买的时候基本上都要提上一斤,能包四五十只馄饨,可以一家人一起吃。”陈锋说。

  回忆满满

  街坊邻里总是手不停,嘴也不停

  67岁的退休教师张先生在朋友圈发文,清朝后期,无锡小吃的热闹中心集中在“大市桥”,又叫“斜市桥”,就是今新生路与崇宁路口一段,这里有家过福来馄饨摊,就很有名。

  夏至吃馄饨这个习俗在老一辈的心里扎根,无论多么忙碌,这天都要抽空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80岁的殷奶奶说,以前到了夏至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出早早准备好的馄饨皮和肉馅坐在一起包馄饨,聊聊家长里短,嘴上不停,手里也不停。遇到没有吃上馄饨的邻居,老人们总会装上满满一大碗递到他们手中。

  老荣告诉记者,小时候住在荣巷,后搬至无锡东门。每到夏至,老平房里的街坊邻里串门都比平时勤快些,看看各家包了什么馅,有的人家隔夜里就打好了招呼:“明天我家馄饨多包点,大家都来吃。”夏天摇一把蒲扇,可以从巷子的一头溜达到另一头。老荣记得,小时候的馄饨都是青菜和芹菜馅的,那时候茭白、韭菜少,油水也没有今天的多,肉末只能作为点缀。馄饨馅的口味是偏清淡的,因为凭票购买,连调味料放多少都要精打细算。相比之下,现在的馄饨就随心所欲多了,从口味到配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人喜欢在馄饨馅里拌上生鸡蛋,有的喜欢拌入猪油渣和肉皮,这都是小时候没想到的。”

  ·延 伸·

  夏至习俗“吃馄饨”

  话剧《雷雨》里,周朴园说过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传闻当年,有人问曹禺,周朴园如果思念无锡的时候,最想什么呢?曹禺的回答:最想三鲜馄饨。谁发明了馄饨?传说吴王夫差心怀国事,经常食无胃口。西施为讨他欢心,自制出了一样美食,用面皮包上肉馅,加上骨头清汤,吴王觉得美不可言,后流传至今。

  在吴地,夏至日各地的节日饮食风俗也不尽相同。比如,旧时上海地区的人们在夏至日是例行吃面的,而无锡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是无锡老话。同在无锡人眼里,“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又包含了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家住在南长街旁78岁的老刘回忆,在农村到夏至这天还要祭灶,缅怀祖先,也盼望风调雨顺,因为以前农民多,要靠天吃饭,祈盼好收成,有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

  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表示,夏至节气是盛夏的开端,也意味着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即将开启。“小时候,吃过馄饨,无锡人是要为孩子称体重的,希望孩子体重增加更健康,我家有一杆很大的秤,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物品。”郁有满称,无锡人早晨喝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麦粥不仅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这段时节不可多得的养生食品。如今喝麦粥、称体重这样的“夏至”传统习俗渐渐被淡忘,只有吃馄饨似乎越发被重视了起来。

  (晚报记者 马晟 陈钰洁 见习记者 殷婉婷 还月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