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宦浩坤 文 |
光阴似箭,我和陆丽娟、陆金根、陆金成三姐弟相识已经34个春秋。1987年,他们还是十多岁的孩子,丽娟、金根读初中,金成上小学。不幸的是父亲早去世,母亲在两年前又病故,三姐弟成了孤儿。生活清苦,困难重重。党的阳光驱散乌云,为三姐弟迎来了一片蓝天。除了党和政府每个月发给的生活困难救济金之外,他们时时得到学校师生、地区居委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深情关爱和诚朴帮助。
三姐弟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是三好生,在地区是好孩子。身为共青团员和班长的丽娟,只要知道同学有困难就会想方设法去帮衬。大弟金根为减轻家庭负担,寒暑假都去参加勤工俭学,平时他在家一边敲瓜子,一边背英语单词,还常常热情地为邻居的孩子辅导英语。就要初中毕业了,十一中初三(6)班的同学们悄悄地做了准备,要为丽娟过生日。他们知道,自从母亲去世,丽娟就没有添过一件新衣裳,没有过一次生日。这将是什么样的生日场面,会出现什么样的感人情景?
当年我是无锡日报社党群政法部的记者,闻讯带着通讯员前往采访。现场见闻,深受感动,夜不成眠,伏案疾书。我也经历过苦难。回想自己的童年,父亲失业,母亲无工作,贫病交迫,两个哥哥先后夭折。和陆家三姐弟一样,全家七人是靠党和政府的生活困难救济金,才度过解放初期那段最艰难的日子。人不能忘本。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为社会尽责,颂扬真善美。
1987年4月11日,《无锡日报》在“周末青年版”一版头条位置刊发通讯《孤儿心中的歌》,报道了陆家姐弟铭记社会关爱,奋发学习,顽强生活的事迹。真实的细节催人泪下。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陆家三姐弟的成长经历,反映的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报社总编辑尤纪泉、副总编蒋稼民等前辈,指示我做跟踪报道。从此,我成了绿塔路那间破旧小屋的常客,和三姐弟成了忘年交。我带着年幼的儿女去看望他们,从中接受启迪和熏陶。我还结识了常年关心帮助三姐弟的市第二棉纺织厂退休女工许阿毛、市邮电局职工李中心等多位充满爱心的人士,对三姐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寒门学子有志气,三年拼搏不寻常。丽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无锡邮电局工作,爱岗敬业,风雨无阻,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衣使者”,她精打细算,靠微薄的工资维持三口之家的生计。1990年夏天,大弟金根在市二中高中毕业,获评省、市“三好生标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录取。小弟金成也小学毕业,即将升入初中读书。
金根上大学是喜事,可也要准备一笔数额不小的学费。正当丽娟为筹款担心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向陆家姐弟倾注热情、伸出援手。居委、街道和区委区政府干部先后登门,送去衣物、日用品和慰问金。家住刘潭乡年逾花甲的王福根老伯,行走不便,让儿子和媳妇拎着鱼肉禽蛋和应时水果等上门探望。金根所在高三(8)班的班主任马向东和数学老师冯德淼,家境也不宽裕,自家孩子也考取大学,依旧慷慨解囊;同班同学自发地把零花钱凑起来,悄悄地塞进金根班长的书包里。教过丽娟和金根的初中老师唐慧敏、陈锦福,把崭新的衬衣、球鞋和学习材料送到金根家中。邮电局女工程师李中心为金根买了手表,并将爱人部队穿的军大衣和自己亲手编织的毛衣送到金根手里。市红十字会特地借和平电影院小会议室,欢送金根上大学,传递一棉、二棉和三棉纺织工人的殷切期望、深情厚意。
党的光辉暖心房,热泪盈眶写“小屋”。1990年8月31日,《无锡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陆家姐弟的连续报道《古运河畔“爱的小屋”》以及一幅街道负责人登门看望三姐弟的图片,总编室特地配发了题为《让阳光驱散阴影》的短评。报道受到报社同仁和读者好评,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寄来稿费,说是采用了我的稿件。之后,我还在《无锡日报》第一张彩色印刷的报纸上,报道了丽娟喜结良缘,在简朴的婚礼上,向历年来所有关心爱护、教导帮助过她及两个弟弟的老师、长辈、叔叔、阿姨,深深三鞠躬的图片新闻。
日前,我和丽娟通了电话。她已退休多年,儿子也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了;茶余饭后,她乐于奉献,热忱为居民做好事送温暖。大弟金根不负众望,已经成为我国一家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先后担任该银行昆明、长沙和南京三个分行的行长和党委书记,他的孩子在北京上大学。小弟金成在上海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儿子也已经在大学读书了。三姐弟不忘来路,知恩图报,对曾经帮助和关心过他们的人,依照多年记录下来的名单和地址,满怀敬意,带着礼物,一家家上门致谢。
三个从小失去父母、孤苦伶仃的孩子,沐浴着党的阳光,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茁壮成长,如今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丽娟诚挚地说:“度过寒冬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我们三姐弟能有今天,全靠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全靠党对我们无微不至的教育培养和关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阳光雨露育禾苗,党的光辉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