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5版:2021无锡中招服务手册

寻访老校友、老教师

让六中精神在校园代代传承

  校友邵恒

  校友邓禹

  老教师唐云增

  寻访校友徐芃

  寻访校友叶岚

  寻访老教师周海泉

  迎来80周年校庆的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承载着万千学子的奋斗时光,见证他们成长为各个领域闪光的人物。老校友、老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活历史”和最生动的教材。去年7月开始,六高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友寻访行动启动。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寻访、网络连线等方式,对80多名校友陆续展开寻访。

  寻访进行时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堂课

  “每一次听校友讲起在六中的学习时光和自己奋斗至今的故事,就像上了主题不同的课。”提起寻访至今的感受,寻访小组成员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回答,他们从校友的一言一行中听取历史、理解哲学,更在不同主题的“人生课”中汲取成长养料。

  今年4月,高二(13)班学生孟玥和顾佳佳踏入了江南大学。她们此行目的是寻访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六中2001届校友邓禹。“邓教授从进入大学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思考得清晰。”顾佳佳说,出国深造是邓教授从小就定下的目标,但专业方向如何选择?自己是否适合生物领域?这些都是他提前思考的问题。“从江大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在本校读研究生,明确了发展方向后才出国。”

  邓禹的生命中,有很多贵人。“既然迟早要回国,为何不早些回来为祖国多做些事?”邓禹在与自己江大的导师沟通后,便决定与爱人一起回国。“你一直在努力,怕什么!”邓禹爱人的这句话让邓禹有信心应对回国时期的种种困难,成为影响他至今的“名言”,而这句话也被顾佳佳和孟玥记在了脑海中。

  2003届校友邵恒在2016年位列《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第14位。顾佳佳回忆起与邵恒的对话感叹:“邵恒学长是一名创业者,还像一名哲学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不少‘接地气’的道理。”顾佳佳说,邵恒学长一直将自己戏称为“底层人”,希望多分享给他们一些“干货”。真实、坦诚、独立和高效是邵恒分享给六高中学子的“成功秘籍”,也是他的人生经验。“邵学长说,相较于社会上做成一件事,考试其实很容易,足够努力就好。”顾佳佳说。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老校友、老教师还有许多。校友叶岚曾是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园长, 在与她的交流中,学生看到了六中流淌的温情,以及一批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前往原十中老教师周海泉家中探访的过程里,他们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周老师的居住环境很朴素,书屋里摆满了奖状和自己创作的书集。退休后他还在坚持写书法、写作。”

  传承有力量

  志愿者精神在校园延续

  “写寻访稿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环绕着徐老说过的那些例子。边远山村里孩子们的生活是我们无法触及以及想象的。”今年2月,在雷锋日到来之际,高二学生孟玥采访了六中1966届校友徐启原和1997届校友徐芃、顾骏东,其中徐启原和徐芃是一对父子。

  2009年,徐启原发起成立无锡蠡湖夏阳爱心助学会后,先后有200多名六中校友加入其中。他们投身公益教育事业至今,帮助数千名失学儿童重新背上书包。“猪圈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采访中,孟玥对徐启原这句话印象颇深。她解释道,多出去看看,开眼界、长见识是徐启原给六高中学子的建议。“徐老他们每年带着一批孩子到山外看看长长‘野心’,眼界开阔了,学习成长才更有动力。”

  与徐启原等一批热衷公益的校友相同的是,如今的六高中从每一个学生个体到“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都在坚持传承着奉献之举。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学校的传统和一张亮眼名片,成为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的重要育人方式。六高中学子也因此获得社会赞誉,获得的国家、省、市级的荣誉不胜枚举。去年年初,该校周子希自愿穿上防护服,累计38天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每天平均工作6小时。每天都会去慰问一些子女在外地的老人,陪他们聊聊天。孟玥的志愿服务脚步则从城市中心到偏僻城郊,从故居环保到法制宣传,从生活帮扶到学业指导,志愿服务打卡时长累计达63小时。暑假四十多天里,六高中志愿者完成了超过3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良言暖人心

  师生对学校归属感愈发强烈

  “很多老校友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佼佼者,要与他们面对面还是很紧张的。”孟玥笑言,第一次做寻访准备时,他们不知道能从哪些角度入手提出问题,也不知道采访过程是否会顺利。“寻访到现在,我们每次都真切感受他们就是我们的学长学姐,对学校满含热情。”孟玥说。每次结束之后,寻访小组的成员会反复听采访录音并整理记录,最多的时候会重复听几十遍,只为准确记录下老校友们想传达给母校的信息和情感。

  作为高一新生的许博玟在今年寒假开始了校友寻访,全国少先队员优秀辅导员唐云增的一番讲述让她对学校的认识翻开新的一页。唐云增在毕业后来到六中工作,并开始研究建设优秀班集体。被调到市教育局工作后,他在六中执教的经验基础上开展德育班集体工作,并影响到全国。唐云增感叹,正是在六中的这段工作经验,才让他有了研究和推广德育班集体建设的基础。“唐爷爷说,人人都知道班集体建设发源地是无锡,鲜有人知道是无锡六中。他希望学校可以继续传承和发扬班级体建设。”许博玟说这句话时很是骄傲。

  在六高中任教已有14年的张菡亭老师参与了6次老校友与老教师的寻访活动。她介绍,寻访活动从联系、采访到成稿是一项大工程,老师在其中只发挥了铺垫作用,参与主体还是学生。“寻访前辈们的不同人生,会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与格局,能够有勇气去改变自我,体会平凡中的伟大,重新定义勤奋的意义。”张菡亭说。

  寻访活动让参与其中的师生对六高中的归属感更为强烈了。“我来这里时,六高中已经是相对崭新的状态了。在寻访过程中,很多校友拿出自己珍藏多年、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给我们看。”张菡亭感受到六高中“精诚勤朴”的校训是代代相传的。看到一步步打拼至今的校友们,她觉得每位学生发展都可能超出想象,六高中校训的精神也会伴随每位学子的奋斗之路。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