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虽然没有在前线用刀和枪杀敌,但他用纸和笔抗争,事迹感人。锡城市民王效祖表示,自己的祖父王礼锡是一位救国图存的书生,以笔为武器,揭露日军的侵华暴行。今年是王礼锡诞辰120周年,他终于在中华英名录上找到祖父的名字,祖父获评烈士,圆了后人多年的心愿,足以告慰先人英灵。
祖父是爱国诗人,在抗战烽火中去世
在水秀社区的会议室里,记者相约与王效祖见面。几年前因中风而行动不太利索的他,思路总体清晰。今年,他在网上发现,自己的祖父王礼锡出现在中华英名录中,成为烈士中的一员,这个消息让他异常开心。前两年,他也曾上网搜索过,没有发现祖父的名字。
他介绍说,祖父是江西省安福县人,1901年出生于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在网上能搜索到不少与王礼锡有关的资料,说他由于父亲早逝,家境困难,深知底层百姓不易。1927年,他和毛泽东一起在武汉创办农民讲习所,并担任教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礼锡拿起笔杆,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彻底斗争。1929年受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之邀赴上海创办神州国光社,翻译出版共产主义典籍和世界进步文学作品。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办报传递战争情况,歌颂抗日将士,鼓舞抗日斗志,抨击不抵抗的政府当局。在上海,他起草发布了《十九路军对日宣战的宣言》,在宣言台上签字的有巴金、丁玲、王亚南、丰子恺、张天翼等120名作家,为十九路军谱写了上海一·二八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33年,王礼锡被迫害后前往欧洲,先后参加过布鲁塞尔国际反侵略大会、伦敦国际反侵略大会、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在苏联,他写了许多著名散文和诗篇,被高尔基称誉为东方的“雪莱”。后来他回到抗战中的祖国,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负责文协国际宣传委员会工作。国民政府委任他为立法委员、军委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委员、国民外交协会常务理事。1939年6月,文协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王礼锡被推为团长。在前线访问的日日夜夜中,王礼锡奋不顾身地爬山、行军、访问、开会、整理笔记、写作……由于风餐露宿,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在河南中条山病倒。8月26日晨,他因病去世,终年38岁。王礼锡逝世后,重庆和延安都开会悼念这位为抗战捐躯的文化战士。中共中央和延安文艺界发了唁电,《新华日报》出了悼念特刊。
这份迟来的认定,足以安慰后人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王效祖受中央文明办邀请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同去的还有赵一曼等多位烈士的后人。那次会议结束后,他就向安福县有关方面提出了追认王礼锡为烈士的申请。但第二年,王效祖就中风了,对此事的进展并不知晓。他只是听人说,有人向上递了些资料,审批很快就通过了,但一直无法证实。
安福县的另一位文化人彭竞华介绍说,他曾为王礼锡写过中篇传记文学,他记得自己的文章发表于2016年。当时曾去安福县民政局查找王礼锡是否为烈士,但并没有宣布为烈士的信息。2018年,时任安福县档案局长的陈柱青又帮他去查过此事,在该县民政局内部网站上发现王礼锡已是烈士,还特意拍了一张照保存。
王效祖经常会和周边的邻居讲起这些往事。很多人都不相信,觉得平平无奇的他祖上怎么会有这么一位“大名人”。王礼锡的祖父上个世纪就去世了,户籍资料也没有显示他祖父的任何信息。但对王效祖来讲,中华英名录上有祖父的名字,是莫大的安慰。
两代人整理资料,
让历史记忆更为清晰
王礼锡有三个儿子,王效祖的父亲王士志是最小的一个。王礼锡的早逝总让孩子们心存遗憾。周恩来总理曾评价王礼锡,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儿孙们很想知道王礼锡做过些什么,所写的诗文是如何的,想要让这份爱国激情留给子孙看看。
据了解,当年王士志为了寻找父亲在战前发表文章的欧洲左翼报刊,经常到南京等各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王士志曾收集了几十万字的父亲遗著,一度被火烧光,但他毫不气馁,一切又从头开始。1989年春,《王礼锡文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刘海粟为故友题写书名。但王士志在送书返家步行途中,遭车祸辞世。王效祖自此接过了搜集祖父遗著的接力棒,全家节衣缩食,将菲薄的收入用于搜集整理所必需的旅费、邮资和打印等开支上。1993年,由周谷城教授题写书名的《王礼锡诗文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丁景唐、贾植芳主编的《王礼锡研究资料》,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不少学术单位开始了王礼锡的课题研究。
前段时间,还有北大、川大等多位将王礼锡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生来找王效祖寻找一手资料。在他的手上,有一份墨迹不太清晰的复印件,下面的落款是“中共中央”“一九三九年9月”,写着“先生的病逝使我们十分悲痛,使我们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失去了一位国际和平运动的杰出战士,抗战文艺的杰出领导人,人民诗人,国民外交家,王礼锡先生在国外声援我党,支持我党,使我党达到国际各党派的了解。”王效祖表示,这段文字外界知之甚少,他听父亲说是当时查资料时无意中找到的,并进行了复印,由于资料本身可能是油印件,墨迹较淡。但这份资料是中共中央对王礼锡的评价和认可,弥足珍贵。
今年是王礼锡诞辰120周年,王效祖表示,他也接到了江西方面的电话,希望他能回老家看看。由于身体原因,他可能无法前往。江西安福县王屯村村支书彭忠华在电话中表示,那里还有王礼锡的故居,还有王家的一些亲人在,王效祖他们也很熟悉,能证明他和王礼锡是祖孙关系。当年县城的一些老领导都对王礼锡的事非常关注。而该县文广新旅局的党委委员彭明生表示,王礼锡的曾祖父王邦玺曾是光绪皇帝的陪读,王礼锡更是县里的名人,县志上对王礼锡的介绍是名人中最长的,有好几页。据了解,安福县有不少王礼锡的纪念设施,王效祖也非常关心家乡,捐赠了不少资料,当地都有相关报道。对于王效祖来说,这些往事都是激励,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为祖父做些事,留下更多的纪念。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