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口帮扶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延安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无锡人民的心。自1997年与延安市建立对口交流合作关系以来,无锡教育的这场“支教马拉松”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通过多年深入的对口支援,无锡教育逐渐构建起“经济帮扶+立德树人”的互动型协作模式,实现了“学业扶智”向“思政扶志”的发展。日前,第17批支教延安市第一中学的6位无锡老师圆满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孙骏
服务社会,
为贫困地区传递教学理念
20年来,孙骏从一位普通物理教师成长为市教学能手、教务处主任……他希望能有机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学校的运作,让自己清零后换个思路重新开始。对孙骏来说,支教不仅能够服务社会、为贫困地区传递教学理念,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机会。
来到延安一中后,孙骏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没有夜自修时,他会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备课、答疑。在这个以学校为主体的大家庭里,孙骏主动和当地老师交流,积极参加物理教研活动,给当地老师提供教学思维和方法指导。当听说老教师家里的几个吊灯坏了,孙骏立即购买灯管上门维修。
“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课堂教学。”孙骏经常走进学生中,了解当地的文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每次学校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时,孙骏都榜上有名。“受到学生的喜爱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作为第17批延安支教教师领队,孙骏表示:“扶贫先扶智,无锡教育人用自己的学识、教学理念、责任心去支教,倾尽洪荒之力,擦亮无锡品牌。”
杨俊
做好
支教事业的新兵
杨俊被延安一中的师生称为“百家讲坛式”老师,每堂课几乎都上成了公开课。课上,他常跳出课本,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富有吸引力的课堂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吸引了当地的历史老师听课、学习。杨俊透露,在延安一中,无锡的支教老师都要开设持续一周的公开课。每周还设置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自愿进课堂听老师上课。杨俊说:“第一次发现教室里黑压压坐了一群家长我吃了一惊……后来的开放日里,除了家长还有其他学校老师都来听我上课。像这样的‘突然袭击’,考查的就是教师的功底。”杨俊还表示持续性的压力督促着自己不断进步。
在延安一中的一年里,杨俊的一大收获是与志同道合的“战友”并肩作战。杨俊与其他5位无锡对口支援延安一中的支教教师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关系,平日里他们都用“大哥”“妹妹”互相称呼。
延安人民的淳朴和对于无锡支教老师的浓浓情谊则是他的另一大收获。走在路上,学生们一声声的“老师好”,一双双饱含热情的大眼睛,透露着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走进教室,“老师,你今天好帅啊!”是杨俊每天最喜欢听的话。无锡支教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有当地老师送的核桃和大枣,学生和家长也总是挑出又大又漂亮的洛川苹果,热情地送给支教老师品尝。
潘征
为延安教育作出贡献
为无锡教育增光添彩
支教前夕,潘征的岳母和母亲不慎摔伤了腿,需要卧床休养;支教中期,潘征的岳父突然脑梗加全身器官衰竭,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2021年6月,距离潘征支教结束还有一个月,潘征的父亲摔伤,腰椎骨折,在医院做手术……一年来,家庭的变故让潘征的心里多次打起“退堂鼓”,到底要不要去支教?家里的老人怎么办?要不要提前申请回无锡照顾老人?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教书育人的使命,潘征时常陷入两难的境地。面对这些情况,潘征的妻子总是主动扛起责任,安慰潘征善始善终完成支教任务,不用牵挂家里的情况。回顾一年来的支教生活,潘征感慨万千:“妻子为我的支教工作默默付出了很多。我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成绩不是支教老师一人获得的,背后有无数个支教老师家庭的支持。”
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延安一中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潘征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从未止步。虽然潘征是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但他没有照搬无锡的教学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努力寻找最适合延安一中学子的教学方法。平时,潘征总喜欢走进当地老师的课堂,认真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主动与当地的师生交流,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贴近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工作中,潘征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给延安一中全体地理教师举办讲座,并多次开设示范课,以自己独到的授课方法、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业务技能,全方位展示了无锡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方法。(下转B2)(素馨)
王新福
用一年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
王新福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25年,在延安一中担任备课组长和高一3个班的教学工作。他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好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王新福发现当地实验室的条件有限,有些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开学初期,王新福带着备课的老师一起排查实验室器材和药品的配备情况,提前做好实验预案,通过网络购买以及联系无锡学校邮寄等方式补齐缺少的仪器。一年来,延安一中的化学组共开设演示实验21次及学生分组实验1次。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每节课前,都有学生期盼地问道:“老师,今天有没有实验?”
王新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编撰了一整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以及配套的课时作业,有效提高了当地化学组的教学水平。离开延安一中时,王新福将这套资料无偿捐赠给了学校。
王新福还“一对一”资助洛川县水利希望小学四年级(1)班的一位同学。王新福先后6次去看望这位同学和他的家人,鼓励他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并表示回到无锡,也会一直资助他, 直到他完成学业梦想。
在延安的最后一晚,王新福的办公室一直亮灯到凌晨两点。桌面上成摞的笔记本和专属的临别赠言是他给两个班一百多位同学的礼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王新福一笔一画地写下对学生的殷殷期盼,也为自己一年的支教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上接B1) 从“太湖明珠”到“革命圣地” 这份情缘,他们延续了20多年
金叶
支教的路途有苦有甜 为生命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师,您慢点走!”“老师,我扶您。”2020年12月,金叶不慎从楼道滑下,摔伤了腿。同事都劝她休养一阵子,但是想到班级里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第二天,金叶绑着护腿坚持去上课。班里的同学得到消息,纷纷来到一楼搀扶金叶。一楼到四楼,将近100级台阶,对于行动不便的金叶来说略有些吃力,但是看着身边热心的孩子们,她觉得这段漫长路上充满着幸福。
金叶负责延安一中高一本部2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兼任备课组长。在延安一中老师因故请假时,金叶主动代课替学校分忧解难。“如果坐着讲课,那我肯定观察不到后排学生的情况,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即使一天上8节课,金叶依旧坚持站着讲课。一天下来,金叶的双腿总是酸胀难耐。
在“无锡教师公开课周”教学活动中,金叶开设8节示范课,参与听课教师多达285人次。教学中,金叶善于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获得听课老师一致好评。
临别之际,延安一中的同学们将自己亲笔书写的信件郑重地交到金叶手里。纸短情长,薄薄的纸张浓缩了一年来的点滴,也承载着延安一中学子深深的情谊。
安逸
在被需要中享受快乐
“世界很美,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是安逸在延安一中开学第一课的开场白,这句话点亮了孩子们眼底的渴望。在支教的一年时间里,他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个原本是年级里成绩较靠后的班级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年级前100名的学生多达20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点燃了学习英语的热情,也点燃了班级亲如家人的巨大凝聚力。支教结束,安逸不仅收获了一张张红色的奖状,更得到了学生真心的爱戴,孩子们一声声的“安爸爸”,是对他满满的信赖与尊敬。
课堂之外,安逸还兼任“打光师”的工作。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主角,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比赛,并将孩子们最闪亮的那一刻及时记录下来。在安逸的激励下,孩子们卸下胆怯,鼓起勇气,在英语配音比赛、运动会等各项活动中大胆展现自我,在一次次磨砺中彰显锐利锋芒。
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缓解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安逸代表无锡爱心人士,向延安一中优秀学子捐赠3万元,其中安逸个人捐款1万元,他希望这束爱心的光能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据悉,2018年以来,我市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计划等项目,已不间断派出240余名优秀教师,赴延安市第一中学和延安延川、延长、宜川等地开展支教工作,援建延安400多个希望工程项目,资助280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投入延安教育对口合作的资金累计达5000多万元。无锡已有36所学校与延安开展结对共建,涵盖了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各阶段,实现了教育帮扶的广泛覆盖与精准滴灌有机结合。
(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