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电信诈骗犯罪团伙对犯罪过程有详细周密的设计,综合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心理学等各种专业知识,设置不同的分工小组,并且发现有大学生群体参与。27日,宜兴法院举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判新闻发布会,对此做了披露。宜兴法院新闻发言人、宜兴法院副院长王旭东介绍,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宜兴法院共审结诈骗案件183件,其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1件,占诈骗案件总数的44.3%,涉及被告人182人,被骗群众2万余人,造成财产损失4000余万元。受到电信网络诈骗多发的影响,诈骗案件已超过盗窃案件上升为刑事审判案件数量的第二位。
宜兴法院近两年审结电信诈骗案件中,大学生群体参与的达16件。这些大学生或在校期间加入诈骗公司兼职,或毕业求职通过招聘网站进入诈骗公司,因社会经验少、甄别犯罪能力差,极易落入犯罪集团的“求职陷阱”,社会潜在危害性大。如宜兴法院审理的饶某等12人诈骗案件中,被告人胡某大专毕业后就通过招聘App进入诈骗公司工作,公司以推销面膜为名,培训其冒充执行董事对话销售或利用小号冒充客户向受害者订货,瞄准微商群体实施诈骗。由于胡某初出校园缺乏辨别能力,一直认为自己是从事正常销售工作,直到在网上看到类似诈骗手段的法治新闻,才意识到自己已犯罪。
据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多以团伙形式开展诈骗,呈现公司化、集团化发展趋势。宜兴法院审结的81件电信诈骗案件中,43件案件为团伙性诈骗,占53.1%。为提高诈骗成功率,犯罪团伙对犯罪过程都有详细周密的设计,综合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心理学等各种专业知识,设置不同的分工小组,管理十分严格。诈骗过程中,各小组都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处置方案,让人不知不觉一步步掉入陷阱。此外,一些犯罪团伙还利用电信设备进行跨国诈骗,自身藏匿在境外,导致公安机关侦查困难,无法及时有效打击。
宜兴法院助理法官陆妍表示,治理电信诈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关各方共同研究本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并堵住行业监管漏洞,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全链条打击。(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