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建春 文 |
《文学的力量》这个题目已经在我脑海里盘旋多年,一直没有落笔成文,是因为觉得题目太大,自己学识浅薄,难以驾驭。自己年轻时就喜欢文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学建树,但文学的力量却始终在拨弄我的心弦。
今年7月14日中午,我在微信上与莫言老师聊天时,收到了莫言老师发来的一篇小文,说是陕西电视台一位朋友给他发的,文中提到:“莫言的文学作品唤醒了”他“病残之后鼾然休眠的右肢,促发了他的内分泌觉悟,使其重振了生命的活力、创造力,以及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我眼前突然灵光一闪,原来大题目是可以用小篇章来书写的,原来文学还能使人感悟生命,可见其确有力量,并且力量奇诡。于是我不自量力,写下了下面这段七零八落的文字,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吧。
莫言老师是我上军校时的政治教员。当时他还是穿两个兜的战士装,后来赶上了战士直接提干的最后一趟末班车。他提干后被调到北京解放军某部政治部,我毕业后也分配在了与他同一个部队的司令部。在军校时,因为我的钢笔字写得比较工整,他就经常让我帮他誊抄他的小说稿。毕业分配后,他仍然让我帮他誊抄。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文学,喜欢上了写文章。1984年莫言上军艺后,他还是打电话让我到海淀魏公村那里的军艺去拿手稿帮他誊抄,直至我1987年9月调往无锡。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当我们沉浸式阅读某部好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作品所营造的场景,我们会跟着作品中的人物哭、笑,跟着爱,跟着恨。
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身心愉悦体验过程,文学的这种功能性作用,我姑且称之为“文学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有时候又是急风暴雨的。这力量柔绵如丝,浸润肌肤,沁人心脾。这力量不是铁,却比铁还硬;这力量不是钢,却比钢还强。
就拿莫言老师的早期作品《红高粱》来说吧。我是《红高粱》手稿的誊抄者和第一个读者,当初,《红高粱》的手稿是莫言老师让我到北京万寿路那儿的中组部招待所里去取的。他那天很慷慨地请我在招待所楼下的一家小面馆里吃了一碗羊肉面,我就揣着《红高粱》手稿,坐了两个多小时公共汽车回到了部队大院。一周后,我将工整誊抄在方格纸上的《红高粱》连同原稿,交到了莫言老师手中。那会儿我年轻,也算是文学青年,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还停留在浅表层次,交完稿也仅仅是象征性地说了一些语言呀,情节呀,故事结构呀之类的教科书式的想法。其实那会儿是有想法的,只是没有很好表达出来或者说不会表达,至少内心充满了一股澎湃的力量。后来出版的《红高粱家族》是由相对独立的《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个中篇组成的。
读过一遍《红高粱》小说的张艺谋,将《红高粱》拍成了电影;读过三遍《红高粱》小说的闫爱华又将《红高粱》拍成了电视剧。因为《红高粱》红遍神州大地,电视剧拍摄地政府在原外景地的基础上,建起了红高粱旅游景区。每逢五一、十一长假,车辆拥堵,游人如织。这是莫言老师始料未及的。
这一现象是不是《红高粱》精神力量的辐射效应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莫言老师概括的十六字红高粱精神:正直向上,坚韧顽强,宽容淳朴,奋斗争光。
《红高粱》是一部战争题材作品,它描写的“我”爷爷和奶奶在抗战期间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极大地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审美认知。
“我”的爷爷余占鳌,他是高密东北乡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却又是精忠报国的抗日英雄。他土匪的行径因英勇无畏的抗日壮举而被宽宥,甚至被他的后人引以为傲。对于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们很难用世俗的、传统的评判标准来区分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看到的“我”爷爷,野性十足,形骸放浪,不愿受制于任何一方势力,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毅然率领他“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40人”的游击队,在一场伏击中消灭了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日军车队40多个鬼子官兵。尽管他是土匪,但他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纪律严明,他大义灭亲将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叔父余大牙因强奸民女就地正法。他的正直向善之举为他赢来了满堂喝彩,不仅激励了高密东北乡当时当地的父老乡亲,还鼓舞了许许多多后来者为之赴汤蹈火、浴血奋战。
“我”奶奶戴凤莲,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作敢为。她在高粱地里与“我”爷爷野合时所贲发出来的绚丽灿烂的情欲令无数读者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为之礼赞。这是两颗心灵的盛大愉悦,是冲破封建礼教藩篱后的感情奔放,是追求爱情自由的无奈又坚毅的选择。这场野合,奶奶得到了爷爷的真爱,这份真爱化作了一股坚韧顽强的抗日力量,造就了高密东北乡抗战史上两位英雄。
有必要交待一下故事的发生地高密东北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用作家莫言的话描述就是:“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
读完《红高粱》,我们一定记住了“我”爷爷和“我”奶奶以及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血红血红的高粱地。我们当然忘不了那场悲壮的抗日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我”奶奶挑着“一担沉重的”“把她柔嫰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紫印的拤饼,升到了天国”,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读完《红高粱》,我明白了文学具有的力量。文学的力量,授人于无形,助人于无声,益人于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