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无锡市锡剧院的前身“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正式成立。70年来薪火相传,几代锡剧人先后挖掘、整理、移植和创作演出锡剧剧目近280出,涌现出一大批本土锡剧名家。如今,无锡市锡剧院仍在全国各级各类艺术舞台上绽放异彩,在13日晚建院70周年锡剧艺术盛典上,更是将70年间的“变”与“不变”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场展现:
70年间各时期都有“经典”
锡剧,曾与越剧、黄梅戏一起被称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它诞生于太湖流域这片沃土,以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这是锡剧界的大事,亦是锡剧人的盛会,不变的初衷不变的韵味。”当晚,锡剧表演艺术家小王彬彬十分开心,见到记者时更吟起了诗:风雨兼程七十载,春华秋实凯歌还,运河之畔一首诗,太湖之滨一枝梅。
记者获悉,此次盛典汇集了六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20余位锡剧名家将携手优秀青年演员联袂登台,共同演绎无锡市锡剧院发展历史上各时期代表剧目的经典折子和精彩片段,凸显剧院流派艺术特色,彰显剧院七十年深厚艺术积淀。如《珍珠塔》《孟丽君》《金玉奴》等经典剧目,《红花曲》《太湖儿女》《江姐》等现代戏,还有《江南雨》《二泉映月·随心曲》《惠山泥人》《泰伯》《蝶恋花·沈琬》等近年打造的原创剧目,可谓精彩纷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加入了锡剧创作的行列,如叶圣陶、叶至善等都曾亲自动手为锡剧《拔兰花》《孟丽君》修改过剧本,我们希望能呈现出更多的经典。”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表示,这场演出从前期策划到现场演出,耗费了不少时间,演出剧目和表演者更代表了不同时期锡剧的发展和特点。
不变的坚持:
将人才和观众“请进来”
70年来,无锡市锡剧院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影响的艺术家,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季梅芳、朱宝祥等人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铸就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尤其是王彬彬、梅兰珍创造的“彬彬腔”“梅腔”两大艺术流派,一刚一柔,豪放与华丽交相辉映。“彬彬腔和梅腔,是锡剧的心脏也是根基,是我们初代锡剧粉丝的偶像。”72岁的老戏迷秦先生在现场激动地表示,他十几岁就开始听戏了,锡剧院的折子戏几乎都看过,与很多锡剧演员都合过影,锡剧对于他来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周东亮表示,20世纪中国戏剧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的传统脉络与现代转型是最受关注的内容,锡剧也在改变和进步,“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最新舞台舞美、传播手段、剧本段子来打扮锡剧,并非是让它彻底变身,锡剧有可变以及不可变的东西,如唱腔绝不能变,不然如何称为锡剧?”很多人误以为锡剧舞台上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和实景是受话剧影响的结果,事实上远在话剧为中国人普遍接受之前,它们就是本土戏曲演出的常态。
近几年,院团狠抓舞台精品,每年进剧场、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演出高达百场,整合全省戏曲资源,打造“大锡剧”概念,跨界拍摄戏曲电影;并打造沉浸式戏曲产品和文创产品,将舞台从剧场搬到无锡风景区………小王彬彬表示,对锡剧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振兴锡剧艺术,除要将传承人“请进来”,也要将观众“请进来”,这也是锡剧发展永不变的事情。
(晚报记者 璎珞/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