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南泉“筒肠”: 土灶柴火慢煨出的传统美味

  连晴不知夏去,一雨方觉秋深。气温骤降,“贴秋膘”可以提上日程了。近日,记者就前往南泉古镇,去探访不少老无锡和吃货们喜爱的传统美食筒肠是如何制作的。

  南泉古镇三面临水伸入太湖,相传在隋唐时期,镇上有一口方形古井,东晋道家葛洪曾于此取水炼丹,名为“开化方泉”,此后就把这里叫做方泉。因地处无锡最南端,在清末改为南方泉,延传至今。从前自太湖来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才能进入无锡城区,因而南泉这个小小的地方变成了商贾云集之地。随着经济发展,南泉不复往日繁华,却留住了岁月,除了清末民初的旧宅聚集,还有古老的生活方式。南泉沿河街巷、临河廊棚的老旧模样却吸引了挑剔的镜头,因这里成为电影《沐浴之王》的取景地之一而让人们对一处“世外桃源”多了一分探寻的兴味,于是有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打卡,也对这里的美食“筒肠”(又叫套肠)念念不忘。

  经过“开化方泉”,跨过“许仁桥”,再往南走百米,就来到了做筒肠已有百年历史的老袁家。走进院子,主人袁燕正在细致地清洗小肠,为烧制筒肠做准备。“烧筒肠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里面也有很多讲究。清洗不到位或烧制时间不够就会发苦或不入味。”袁燕说,她家每天凌晨一两点就要去猪场进货,挑选的是大肥猪最精华部位的小肠。拿回来后立即清洗,洗完外壁后,再将肠子反过来,用食盐反复擦洗三遍内壁,直到将黏液洗去。清洗干净后就可以套肠了,一手用食指和中指撑开小肠端口,另一手用筷子将另一端的小肠送进撑开的端口,一边送一边捋,捋时力度要适中,不然容易撑破。就这样,两手的食指和拇指互相配合,慢慢滑动着将小肠一点一点绕紧成一个小圈,一个筒肠大概要绕8层。圈好后用牙签固定住,防止烧的时候因热胀冷缩而散开。

  袁燕家烧筒肠一直用的是传统的烧柴土灶。在铁锅里倒上大半锅的水,烧开后下筒肠,焯一下后再捞起放入冷水过洗一遍,这才真正开始烧制。重新将筒肠下锅,配以桂皮、香叶、八角、生姜、料酒、生抽、老抽、老冰糖等调料,加水浸没烹制约一个半小时即可。除了这些调料,袁燕还加进了半桶香浓的汤汁,筒肠好吃的秘诀就是这个30年的老汤底,汤底里有中草药香料、东坡肉汤等。烧制时离不了人,要看着火候,随时添柴减柴,从大火到中火再到小火慢煨。

  烹制过程中,一阵阵引人垂涎的浓郁香气从锅盖缝里散出,勾起了肚里的馋虫。“我家平均每天要烧100多斤,大概有800-1000个,多时要烧200多斤。”袁燕笑说,她就是喜爱美食的香气,对烹饪特别感兴趣。因此,她从15岁起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做筒肠了,至今做了有35年了。“听老人说,我们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做筒肠了。那时奶奶就在许仁桥边支个小摊卖筒肠等小吃,手艺远近闻名。30年前,南泉饭店的筒肠卖得最红火,我父亲就是那里的掌勺大厨。”好手艺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现在,我们家在附近菜场上有爿10平方米的卤菜店,还有这家约800平方米的小饭店,有很多回头客”。

  南泉卖筒肠的店有很多,因色泽红亮、卤浓味香、肥而不腻、甜咸适口、酥烂松软,将老无锡的味道诠释得淋漓尽致,筒肠成了当地一道招牌菜。除了红烧,筒肠还可以煲汤,或切成小段炒着吃。如今,不光本地人爱吃,很多城里人也慕名来吃,现在秋冬季节尤其适合。(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