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的“尚耕农场”内活跃着学生忙碌的身影。看到今年5月底亲手种下的山芋迎来了成熟期,学生们干起手中的活也更有劲了。为了让学生们有更丰富的劳动体验,形成劳动习惯,钱桥中心小学通过学科渗透、岗位服务、家社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劳动内化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学劳动技能:
田间劳作不停歇
从笨拙地拿锄头到熟练地挖山芋,在田间地头一个多小时的劳作已经足以让学生基本掌握挖山芋的要领。“最开始看着那一片小小的土地,我们以为山芋也只有几个,通过亲身实践才发现,原来‘宝藏’有那么多!”劳动社团的学生俞帆蹲在挖出的山芋旁仔细数着,很是兴奋。
新学期开学至今,钱桥中心小学的学生已经忙碌了一个多月,他们将暑期学校农场内生长的杂草清理干净,并翻整了土地。“最初学生还是农作的生手,难免面面相觑、无从下手。指导老师就先向他们普及了拔草的动作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并下地亲身示范。”德育处负责老师邹盈吟说,当天天气还很热,学生在农场中蹲着身子埋头苦干,遇到顽固的杂草就开启“轮番攻坚战”。“最开始学生自己拿锄头的动作不协调,因此使不上力气,后来熟练了,力气就到位了,除草拔草、翻整土地都不在话下。”
挖花生、采青菜、摘冬瓜……自从学校内种植的农作物多起来,学生的劳动体验感拉满了。10月底,校内水稻田也将迎来丰收,到时学生也成为收割的主力军。学校还计划安排学生参与水稻加工的全过程,并在学校“巧巧美食坊”中将其烹饪为各种美食,让学生品尝到劳动果实。
多学科融入:
通过研究更了解劳动
米从哪里来?近日,钱桥中心小学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张蓝色卡片,他们的21天“光盘”打卡行动也就此展开。卡片中央是一粒大米,周围标注着一粒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通过光盘打卡行动,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路上还能对大米的生长过程有所了解,珍惜粮食的意识会更加强烈。”该校副校长邓向群说。
事实上,钱桥中心小学学生对“米”的研究覆盖了从书面到实践的方方面面。记者了解到,钱桥中心小学课程组老师将“牛”“水”和“米”定为项目主题,分社团开展研究活动。其中美术老师吴敏带领学生研究“米”。“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一粒米,从中感知到劳动的意义?结合学校甲骨文研究的特色,我们从研究‘米’字的演变入手,带领学生展开研究。”吴敏表示,结合语文、美术等多学科,学生通过制作识字卡、设计徽章、写观察日记等形式快乐研究。
学校农场是学生最好的实践场所。研究进行中,科学老师华晨茜带领学生到田中摘取了未成熟的小麦与水稻进行“解剖”和研究,让学生明白两者的不同之处。“正是水稻田的存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水稻的一生。”华晨茜说。五(1)班学生毛悦心就参与了插秧、割稻的全过程,成为了水稻成长的见证者。“插秧的时候踩在地里感觉脚底软软的很舒服。”毛悦心笑言,看到水稻成长起来,自己也很自豪。
提供平台:
劳动渗透进家校日常
走进食堂调查粮食浪费情况,是钱桥中心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又一形式。“我们的饭菜都是分开倒的。学生亲身体验过粮食的种植过程,懂得劳动的辛苦后,会对浪费现象有更直观的感触,光盘行动将更有力。”邓向群表示,后期学校计划让学生在自主分饭、分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后厨当帮厨,观察食堂师傅烹饪的全过程。“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不易,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我们会充分利用校内场地,提供如食堂帮厨、图书馆整理等一系列劳动岗位。”
“亲近泥土是最好的教育。如今学生能在劳动中不惧辛苦,在劳动后感到愉悦,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景象。”钱桥中心小学校长秦伟表示,学校把学生的劳动场所拓展到班级、卫生间、食堂等多处,希望学生消除对劳动的抵触心理。此外,学校还举办以劳动技能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安排了如钉纽扣、整理书包、系鞋带等技能的比赛,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劳动奖章。
21天是习惯养成周期,钱桥中心小学已经围绕该主题开展阅读、劳动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钱桥中心小学校长秦伟说,不仅在学校,学生在家中也要把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起来。本学期“双减”政策落地,学生回家后的空闲时间增多,有了参与劳动的空间。“劳动不仅能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还能锻炼体质,增进亲子关系。相信通过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引导,学生会养成能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劳动习惯。”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