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是一场时空的对话,更是与自己的一场内心的对话。一本好书,如果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将永远体会不到这本书的魅力。可是,整本书的故事多、人物多、情节杂,很多学生总是读着读着就放弃了,因此,让学生爱上一本“大部头”的书,并不容易。
那么,对于整本书的完整阅读、持续阅读,甚至是反复阅读,最重要的就是阅读的兴趣。
1、初识“草房子”,激发阅读兴趣
从兴趣入手,展开对话。本书的导读推荐,教师以“你了解的草房子是怎样的?”这个生活中的话题开始,孩子们根据原有认知进行大胆猜测。原来,生活中的草房子与小说中的“草房子”截然不同。当孩子们知道,书中的草房子,不是普普通通的草房子,而是一座金光泽泽的“草房子”时,充满了对“草房子”的无限遐想,为孩子们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2、关注《草房子》,引发阅读期待
从整体入手,关注信息。和孩子们共读《草房子》这本书的内容提要、作者介绍、章节目录等信息。一起聊作者知背景,读提要知梗概,看目录猜人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中,每个章节的题目都是两个字,有地点,还有很多人物的名字:秃鹤、纸月、细马等。孩子们根据名字饶有兴致地猜测人物性格、特点,为孩子们奏响阅读之乐的“新”篇章。
3、聚焦“草房人”,促发情感共鸣
从人物着眼,感知形象。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聚焦经典片段,共读精彩情节,定格特写镜头,引发情感共鸣,感知人物的鲜明特点。
看封面,猜人物。《草房子》的封面上的一座座金黄色草房子的屋顶上站着或坐着一群孩子,他们都是谁?桑桑、秃鹤他们是怎样的孩子?在草房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一串串的问题,刺激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书中寻找答案。
讲故事,读人物。当讲到桑桑爱出风头中“桑桑夏天穿着棉衣、棉裤半闭着双眼打着圆场,像偷喝了父亲的酒”的样子时,孩子们开怀大笑。一个小读者居然现场表演,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调皮的、爱出风头的“桑桑”。
读情节,想画面。可当读到“桑桑病了”这个片段时,孩子们的笑容一下子收拢起来。孩子们静静地读,细细地品,离桑桑越来越近,仿佛看到了可怜的桑桑。自己置身于油麻地、置身于草房子,和“桑桑”同呼吸,共命运。“桑桑得了什么病?病治好了吗?”一个个问题成为孩子们阅读的引擎,读书欲望不断被点燃,而正是对书中内容猜测、想象、质疑和渴望,才生长出阅读之中的真情感。
4、向往“童年事”,萌发心灵对话。
读书,不止是“感动”,而是潜移默化地“成长”。在读《草房子》这本成长小说过程中,教师的推荐共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短阅读,而孩子们的自主阅读才是全身心沉浸式的深阅读。当孩子们读到秃鹤的头被同学取笑时,为秃鹤伤心、苦恼;当读到秃鹤为演好课本剧,在冬天反复练习争得荣誉的时候,为秃鹤高兴、自豪……孩子们在持续阅读中被一个个故事所吸引,融情共情;在完整阅读中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反复阅读中与心灵对话,慢慢升华童年的成长。
所以,作者曹文轩说,“我就在书中等你。”就是希望每个孩子走进《草房子》,拥有这座金光泽泽的草房子;希望每个孩子再走出《草房子》,拥有属于自己的金光泽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