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路位于锡山区和惠山区的交界处,今年以来东面惠山区企业飘散出的沥青味越来越浓,直线距离120米之外的锡山区东北塘丁巷村村民,经常半夜被刺鼻气味呛醒。近日,多名丁巷村村民向无锡报业新闻热线88300000反映,称国庆长假里,异味和噪音日夜不休,让人不堪忍受。“网事悉心办·小江观察员”随即进行了现场探访。
反映
最怕东风起
凌晨常被柏油味呛醒
“2015年起,对面惠山区长安地界上开出路桥建设公司等工厂,近3年来,对面工厂越扩越大、越建越多,除混凝土公司的粉尘外,路桥公司的沥青拌合站常凌晨作业,不仅声音很大,搅拌沥青时浓烟滚滚,气味实在难闻。一开窗,家里飘满了灰黑色的细小胶状物质,实在难受。凌晨到早上,对面企业经常机声隆隆,我和家人都睡不着,咳个不停。”丁巷村老村长丁国良和堂兄弟丁培良都住在村上,他们交给记者一封公开信,详细罗列了村上60多户村民家庭这两年的集体烦恼,就在于一路之隔的企业不断产生的气味和时有时无的深夜噪音。
“今年对面的利源路桥建设公司不断扩大厂区和生产规模,可能是企业采用峰谷用电更划算,特别喜欢在凌晨生产,东南风一起,烧柏油的味道全村都是。有好几次大家忍无可忍,带上凳子坐在对方企业门口,阻挡货车进出,但都没啥效果。”76岁的陆惠珍老阿姨说,在受访当日的凌晨,她被难闻气味呛得咳嗽而起夜三四次,关了窗户依然无济于事。
“我们村庄是锡山区的高标准农田所在区域,这两年我们多次向村里、街道等反映,每次对面工厂机器设备一运转,我们就报警或打环保投诉电话。”一名女村民透露,惠山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也来现场检测过几次,但每到检测前,这些企业就停工,反馈的检测数据都是“合法合规”。村民向记者展示了最近一个晚上用手机拍到的对面企业开工现场画面,显示夜色中浓烟滚滚。
现场
水上有漂浮物
橘子熟了不敢吃
记者10日上午来到丁巷自然村,看到太平路上竖着一块“惠山界”的牌子,这条路的延伸段,则是锡山区的农新路,村民们投诉最集中的沥青味之源,就是眼前这一大排路桥公司的灰色厂区。记者感受到的现场空气里弥漫着明显的沥青味,但算不上浓郁。路边五十米外就是沥青拌合站,大量黑色沥青裸露,扑面而来的热风里,残留着未及散去的热量。
界牌的西侧,地理上属于锡山区东北塘的一家生产型企业。企业负责人黄先生带记者参观了其内园林式工厂的设计。“以前我们这里鸟语花香,池塘的水连通运河,水很清澈,现在没下雨,水面上浮泛着一层灰黑色的灰絮和形状不规则的胶质悬浮颗粒,有时甚至能见到五彩反光。”他说,2009年就建成的这个园林式工厂内,水面中间是个小岛,上面种植了樱桃、橘子等果树,这个季节正是橘子成熟的时候,“橘子一剥,手上就有一层灰黑的东西,全是橘皮上沾染的黏腻物质,好好的橘子都不敢吃了。”黄先生有一辆才买了两年的黑色小轿车,平时不怎么开,一直停放在太平路一侧的厂门口,两年下来,小车顶部的车漆被这些空气里降落下来的沥青微粒腐蚀得斑驳了。
“这片厂房地带现属于惠山区地界,原来中间有条叫作吊鸡漕的小河,在2015年的卫星图上还能见到,现已被工厂填埋了。原来利源路桥公司厂区的占地中,有11亩地是丁巷生产队的村民在种蔬菜和水稻,去年7月起,随着有关村民成为失地农民,这些田地也就成了该企业扩大的厂区部分。”老村长丁国良介绍,这11亩地原来和惠山区长安东庄村相连,前几年东庄村整体拆迁,惠山区的村民都搬走了。这11亩地是他带人丈量过的,今年还查阅过国土卫星地图,才发现几十年来一直由丁巷村耕种的这片土地竟属于惠山区。
回应
要在被诉企业安装
24小时监测设备
记者随即来到当地村委会,刚调任来一个多月的村党总支书记万志斌介绍,自己到任的第二天就接到了村民们关于噪音和气味扰民的投诉。
东北塘街道副主任陆志斌参与了摸底和调解,“村民们面对的急难愁盼都属实,村民们反映强烈的扰民厂区属于锡山和惠山两区交界处的飞地,实际协调存在困难。在此前的多次情况排摸中了解到,惠山区的这几家企业都有合法齐全的台账资料,村民所投诉的沥青味的检测存在较大的机动性,从已获得的上门检测数据来看,相关企业并没有漏洞。”9月29日,村民们再次拨打环境投诉电话和110后,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部门的牵头下,锡山区的村民代表、惠山的企业代表以及两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举行了双方信访约谈会。当天下午,两区代表首次“联合踩点”,实地查看了丁巷村民多次投诉的涉及企业现场,主要包括无锡联友混凝土有限公司产生的扬尘,以及利源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和无锡市第三市政建设公司的沥青混合料产生的气味。
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信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们投诉的气味来源主要是货车装载沥青过程中产生的,最近这些企业由于限电原因,是根据供电部门送电情况安排生产。现场协调后形成了相关解决方案,约谈进展积极,市、区两级组织联合检查组对两家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对第三市政和利源路桥进行废气监督性检测;企业限期安装用电监控、视频监控、无组织废气自动检测设备并与市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丁巷村和惠山开发区形成联动机制,村民一旦有反映,随时和惠山方面通报情况,这些监督措施到位后,企业相关监测数据由锡山生态环境局定期向当地村委反馈。昨获悉,10月12日,3台套无组织废气自动检测设备已由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现场安装完毕,以敦促企业安全规范生产。
小江
手记
两区边界地带出现环境扰民的企业,由于在产业规划和审批方面各自为政,“肇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表面上合法合规,在经营许可和“环评”方面也都顺利过会。如此“合规扰民”,为统筹解决相关矛盾增加了不确定性。
丁巷村民们的疑虑和不满由来已久,群众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因管辖权不在自己手中,受害者一方的政府部门在后续的巡查和监管环节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丁巷村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属性无法置换或改变,也导致了这个有如“孤岛”一般的村庄无法整体拆迁,当地村民短期内尚无法彻底避开这些时不时出现的环境隐患。利益更大的一方应主动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目前对于丁巷村民来说,即将成行的24小时环境数据监测和公示机制或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现状产生一定约束,若要实现长治久安,则仍需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增加减噪、挡扬尘的环保类设施提标升级,实现企业与村庄的和谐共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期盼。在锡山、惠山两区交界处“飞地”上设立的企业,因种种原因存在的“三不管”的现象,给周边村民带来了长期的烦恼。好在,现在终于有“老娘舅”出手了,期待相关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
(晚报记者 陶洁/文 朱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