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江苏省中医药条例》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五十二条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医派、澄江学派等中医学术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挥地方中医学术流派在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学术推广、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今天开始,我们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一同探寻绵延近800年的龙砂医派,领略其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
在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产生了许多学术流派,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涵,构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对于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无锡,古称梁溪、金匮,简称锡,江阴古称暨阳、澄江,自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两地交通便捷,商贾交往频繁,故多锡澄联称。无锡、江阴均是苏南古城,一处太湖之北,一据长江之南,自古文风昌盛,历代名医辈出。
宋代杰出医学家许叔微,集《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与《伤寒论》经方之大成,晚年定居无锡太湖之滨马迹山,潜心学术、著书与行医,对龙砂医学的形成影响深远,为龙砂医学学术特质之肇源。宋末元初,有“东南宗师”之誉的大学者陆文圭医文兼通,在江阴华士地区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50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及医学人才,此乃龙砂文化区以及龙砂医学形成的基石。
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派,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末民初,再兴于当代,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龙砂医学诊疗方法”为无锡市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晚清龙砂医家柳宝诒膏滋药制作工艺为基础的“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砂之名由来已久,江阴华士(旧称华墅)地区有白龙山和砂山两座山脉,合称“龙砂”。医家著作也习以龙砂冠名,如《龙砂医案》《龙砂八家医案》等。
中医流派有地域性流派和学术性流派之分。地域性流派主要指地域性医家群体概念;学术性流派亦称学派,应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以及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的历史影响。龙砂医派兼有地域性流派和学术性流派的双重属性。
龙砂医派就地域而言,包括无锡、江阴、宜兴等环太湖文化区。明清以来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名医群体。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明代无锡女医谈允贤;“姜氏世医”明末至今传承十余代;嘉靖年间“吕氏世医”一门三御医;盛巷“曹氏儿科”世代相袭,皆鸣于时;滥觞于清乾隆年间的“黄氏喉科”所创“黄氏响声丸”蜚声海内。此外,“朱氏伤寒”“尤氏喉科”“章氏外科”也经久不衰。
清代孔广居在《天叙姜公传》中对上述盛况进行了描述:“华墅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
历代龙砂医家重视经典研究与应用,重视研究地方常见病多发病,且有创新。如清代姜天叙写《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开始了治疗重大杂病的探索。他们在行医济世的同时,勤于著述,编纂有五运六气、经方、本草、妇科、杂病等著作多部,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宋代许叔微晚年在梅梁小隐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经方医案《伤寒九十论》,明代无锡谈允贤完稿的中国第一本女医生撰写的专科医案《女医杂言》,都在这方土地上产生。
历代龙砂医家重视教学与传承,讲学授徒是特色,为复兴和发扬中医学、开拓现代中医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清代无锡张聿青门人达百人,周小农、邵正蒙、吴文涵均出其门下。晚清民国至近现代,江阴朱少鸿、朱莘农兄弟两人培养了许履和、顾履庄、仰汉初、邢鹂江、叶秉仁、夏奕钧、曹永康、汪朋梅等一批名医。曹颖甫、薛文元、郭柏良东进上海,参建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龙砂针灸巨擘、中国首位中医学部委员承淡安,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苏州、无锡创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50年代又西出金陵,筹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南京中医药大学这所“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汇聚有邹云翔、马泽人、许履和、夏桂成、邹燕勤、徐福松等大批龙砂地区医家。高思敬北上天津,传承无锡高秉钧外科“心得派”经验,开津沽外科一派。张锡君弘扬盛巷“曹氏儿科”,南下重庆,引领巴蜀儿科流派。
历代龙砂医家,办学结社,编辑刊物,投入中医救亡复兴。承淡安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刊物《针灸杂志》;丁福保创立上海医学书局,编辑出版《丁氏医学丛书》,编译西学文献,促进中西汇通;沈奉江组织无锡中医友谊会,创办《医钟》杂志;时逸人主编《复兴中医》;朱殿、邹云翔主编《光华医药杂志》等,这些刊物对于传播中医学术起到积极作用。
龙砂医派三大主要学术特色鲜明:重视研究和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重视《伤寒论》经方,特别是注重“方-药-人”体质辨识经方和六经理论指导经方的研究与应用;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
为进一步推动龙砂医派学术传承,无锡市政府于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2019年又升格为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与无锡市中医医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
近年来,在顾植山、黄煌两位现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龙砂医学蓬勃发展,目前有龙砂医学传承弟子千余人,分布在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域,以及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东、青海等地共建有34个龙砂医学流派传承推广工作站。近10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龙砂医学特色技艺相关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40余场次,受训人员达10万余人次。正如承淡安先生所言之“我龙砂之光”,泽被八荒。
国医大师朱良春曾盛赞龙砂医派:“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具优势,锡澄毗邻,钟灵毓秀,龙砂医派,杏苑崛起,经方膏方,五运六气,岐黄万代,懿欤盛哉。”我们要研究并记住这段历史,赓续历代龙砂医家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治病救人坚持初心的仁爱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使前人的遗产成为今天开创中医新辉煌的动力。
(陆曙 陶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