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养老机构前,如何了解老人所处的状态和享受的服务?入住后,如何恢复或维持机能,实现康复及有病及时治疗尽量少折腾?这些成了不少老年人及其家属期待得到解决的问题。如何获得精准服务,如何突破养老机构单打独斗服务老人的机制,已成为无锡这座宜居之城的新探索。
“无评估不服务”
【 困惑 】
老人入住机构
该享受何种养老服务?
“别看我家老母亲摔断了腿,可她思维清晰,也不需要别人喂饭”,市民陈女士表示,她觉得母亲应该是能自理部分生活的。但有的养老院觉得老人应该交纳全护理级别的费用,有的认为是半护理的,她为此很纳闷,不知母亲该享受哪种服务。一些养老机构基本是问几句后就给出了答案。
市民沈先生则表示,父亲喜欢读书、看报,性格喜静,在养老院却被安排和一个超级爱看电视的老人同住,对方每次还喜欢把音量开得很大,两人相处很不愉快。在他看来,如果养老院能预先了解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等情况,老人的入住体验会好很多。
【 做法 】
用小访谈和小测试
来一场科学评估
“其实老人入住前要接受全面的能力评估”,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休养部护士长夏志英介绍,评估时长约一小时,需要老人和家属同时参与。评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感知与沟通、精神认知和社会适应等内容,有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最终通过得分确定老人的能力状况。
该中心内还有一间评估室,里面有水池、煤气灶、台阶、木床、轮椅和认知游戏等各种“道具”,这也是无锡设备最为齐全的标准评估室。
“如果水龙头都没法打开,生活自理肯定有问题;能否自行上下床或翻身,也决定了老人是否需要专人照顾”,夏志英介绍,评估室内还有数字OT评估与训练系统,通过拼图等游戏,能判断老人的认知能力。
工作人员还会让老人画时钟,在上面标注某个时刻。有时会说几样东西,几分钟后让老人复述内容。通过这些小测试,也能发现一部分老人的精神智力状况。他们也会询问老人的一些作息习惯,比如晚上是几点睡觉的,性格如何,这样安排老人入住房间时,可以关照护理员,并能匹配合适的室友。一些老人有抑郁症,就不适合入住门窗敞开的普通养老院。有些老人腿脚不灵便,容易摔跤,就要关照护理员多关注他的出行,尽量要有人陪伴在侧……这些评估对老人入住后的安全、康复和护理都非常重要。
该福利中心原主任管华盈表示,“无评估不服务”应该是老人入住养老院的一个基本原则,但目前锡城养老机构凭主观判断老人状态的比较多,很少会逐项打分进行科学评判。养老要专业化,必须通过标准化的评估提供细致服务,这也是未来市场细分、政府补贴的科学依据所在。
康养紧密结合
【 困惑 】
康复医院住不起
如何提高养老机构康复质量?
“如果有专业人员指导,父亲衰老的进程可能会慢一点”,市民刘先生说,去康复机构费用太贵,而养老机构中的康复往往并不专业,提高康复质量成了老人家属的期盼。资料显示,中国康复市场需求量巨大,预计2022年康复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1035亿元,年增长率将达21.91%。我国需康复人口超过一亿人,老年人群体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 做法 】
康养“牵手”
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
27日上午,88岁的李玉珍在无锡长安护理院二楼开始了康复治疗。半年前,中风偏瘫的她来这里寻求康复。当天,在两名理疗师的帮助下,老人先进行一轮针灸,需要20分钟,再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手段进行恢复。据悉,这里虽地处无锡东北城郊接合部,但由于该护理院和无锡长安蓝天养老院以及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紧挨着,大大方便了有需求的老人。无锡长安护理院医政科负责人宋年熟介绍,他们对入住老人实行入住前康复评估以及入住后个性化康复计划。目前有143名老人在此接受康复治疗。
而在前洲街道敬老院入住的沈瑞英,18年前罹患帕金森病。入住敬老院之前,老人每天都要吃好几种不同的药片。入住后,该敬老院和惠山区康复医院合作,开展康养结合、开启就诊绿色通道医疗服务,老人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如今甚至能坐电梯到一楼走动,这让家人放心不少。
惠山区康复医院副院长许光清的办公桌上,有一台类似人脸识别设备的先进机器,这是刚投用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精准康复类机器,是一种慢性病物联网管理系统,具有对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的功能。他们通过建立慢病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多学科资源,为需求者建立智能健康档案卡。
据悉,惠山区正在探索和康复机构“牵手”合作,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实施康养结合模式,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
医养深度整合
【 困惑 】
普通养老院
如何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90岁的卞老伯和朱阿婆夫妇目前住在养老院里,卞老伯是半护理,朱阿婆是全护理。原本朱阿婆因患干燥综合征导致肺部纤维化,常由女儿陪同去医院复诊配药。8月,朱阿婆上厕所时不慎摔倒致左腿骨折。“那天夜里接到养老院的电话后急死了,先是老人、家属做核酸检测,再急匆匆连夜送医院急诊,全部忙停当天都亮了”,朱阿婆的女儿卞女士无奈地说,最担心的就是老人有突发状况。但养老院没有专业的医疗服务,一旦老人发生意外还是得送医院。”这样的例子很普遍,对于子女和老人来说,最大的顾虑是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者治疗后不能及时得到养护。
【 做法 】
“医养护联合体”
实现医疗养老无缝对接
上周五下午,住在养老院内的李老伯因咳痰导致肺部感染,意识模糊、生命体征不稳,太湖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生立即与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联系,通过“绿色通道”紧急送医。90岁的老人及时获得救治,正得益于这里的“医养护联合体”服务模式。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有10多名老人、去年全年有40多名老人通过‘绿色通道’获得及时救治。”太湖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沈雪芳介绍,该中心2017年起与市第二中医医院合作成立“医养护联合体”,入住该中心的老人一旦突发疾病,可通过“绿色通道”及时送医,实行“先就诊后交费”,提高急救成功率。
“有不舒服马上就有医护人员赶来查看,该吃药就吃药,该化验就化验;如果这里的医生解决不了,会派医院的医生来床前会诊。”85岁的孙春兰满意地说,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养老中心和二中院医生贴心的护理。
医养护结合已成为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经开区积极探索推进该养老模式,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打造无锡首个“医养护联合体”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康复双重需求,让老年人乐享晚年。目前该区已有6家护理院携手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组建了医养护联合体。
(晚报记者 黄孝萍 黄振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