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早早地在10月末就已鸣锣开“抢”。不过,不少消费者反馈“促销太频繁了,从年初的年货节到‘618’,再从‘8.8’到‘9.9’,已经没有往年‘双11’的购买欲”。真正的双11还没来,“尾款人”尤其是一部分老年“尾款人”,已纷纷表示“不想买”了。
逐渐泛滥的节日促销
中国人的节日文化由来已久,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不少节日都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也有不少新节日随之诞生。我们热衷过节,不仅因为节日洋溢着生活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节日表达着我们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精神文化需求。
有评论认为,“双11”、“双12”和“618”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电商节日,抓住的就是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除了这些刻意营造的电商节日,许多传统节日也被打造成了“消费节日”。典型如“520”、情人节、七夕节等,表面上依然“浪漫”,但节日的内核从创造变成了消费。
规则繁复难倒老年人
“草稿本都算了小半本,今年的规则复杂多了。”今年刚退休的李女士终于腾出空来参与“双11”,却发现省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在10月中旬,她就和闺蜜开始研究起攻略来。“11月1日零点之前都还在刷新抢购,零点过了想结掉尾款。这个时候服务器就不太行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弄,只能等。”李女士说。
今年李女士考虑的重点是一种健康食品。“双11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原来只有9000单位的剂量,现在同样价格能到手12000单位的剂量。”李女士说,但让她为难的是,平台的各种促销规则有点让她摸不着头脑。比如组队与其他队伍PK争夺购物津贴、计算折扣优惠、寻找抢红包入口等。“我买了不少东西。”李女士说,“但很难说省了多少,算来算去反而变成了糊涂账。年纪大一些的人,很难搞懂它们的规则。”
“终于等到了‘双11’,赶紧打开购物车,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收藏的产品涨价200元,本想薅平台羊毛,结果差点被薅,还是商家套路深啊。”另一名老年网友海港说。
他们的“双11”,不爱折腾
数据显示,老年群体的网购求助场景集中在退款问题(42%)、商品相关问题(17%)、物流问题(16%)、支付问题(8%)及账号及操作问题(5%)。而在一种求助场景中,老年人的问题又集中在“操作问题”上,包括如何退货、钱款如何退回等问题。
一位负责老年用户群体的电商客服表示,老年人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的孩子要有你那么耐心就好了。”在去年营养保健第三方成交榜单上,这家电商再度蝉联榜首,这或许并非偶然。
2019年12月,支付宝曾成立老年大学,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教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2020年上半年,为老年人定制的支付宝关怀版访问量同比增长6.6倍。
当年轻一代和商家们视“双11”为平常时,或许也应该关怀一下那些“搞不懂规则”的老人们,别让爱热闹的他们缺席。
购物平台上线首个长辈会场
天猫“双11”期间,趁着优惠给家里老人囤上些日用品,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表达心意的方式。今年“双11”,想自己逛的银发族,也有了自己的专属会场。
天猫“双11”正式上线“长辈会场”。使用淘宝长辈模式的银发族,可以从首页显著的入口,一键进入该会场。据了解,这是“双11”首次为银发族上线专属会场。
长辈会场的页面属于“极简风格”,就像是一个放大镜下的世界:商品图和商品名都做了放大处理。除此之外,页面上少有其他元素,有利于银发族快速、准确地了解商品信息。羽绒服、买菜小推车、鸡蛋卷……长辈会场里的推荐商品,也根据银发族消费习惯做了相应的优化,以减少筛选成本。会场还特地上线了 “大家都在买”商品清单,按照7天累计销量推荐商品,每日更新。此外,官方定制了一份《老年人双11参与指南》供银发族“网上冲浪”参考。
(昆明日报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