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专版

无声胜有声

一个幼儿园公众号散发出的温度与魅力

  “一个用故事的方式记录孩子寻常时刻的公众号,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这是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微信公众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无锡市十佳校园微信公众号”时的获奖点评。

  2016年9月,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梅幼”)创建公众号,至今已有关注人数16800+。作为一所在园幼儿数不到1000的幼儿园,它的微信公众号为何会有如此关注度和吸引力?

  用户增长点:

  以明确、精准的定位运营公众号,故事的讲述吸引众人眼球

  在梅幼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里,看不到领导走访的内容、看不到幼儿园大型活动的报道,只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吸引着家长、同行,甚至是学前教育界专家的关注。

  1.专属栏目讲述园子里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之间温暖的故事

  在近百年办园历史的基础上,梅幼提炼出“人事相善”园所文化核心理念,即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公众号推送的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人事相善”的核心理念,被分门别类安放进一个个专属栏目,比如“温暖写真”“管理手记”“主题共生”“游戏作伴”“生活相遇”等。最近新开的栏目“和你在一起”,用“微距”的视角记录着幼儿园生活中一个个偶发的小事件。比如那一树金黄的橘子,孩子们不敢爬梯子上去,勇敢的老师带着每一个孩子“勇敢的心”爬了上去,成功摘下橘子,孩子们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表达“这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老师随后就写成了动人的故事,分享在这个专栏。

  2.生活事件变成有意义的课程故事,改变一群人的文明行为

  去年疫情之后,家长不能入园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时段园门口就容易出现人员聚集,虽然各年龄段错峰上学和放学,虽然门口围起了接送通道,但还是免不了会出现拥挤、跨越护栏等不文明行为。中2班的老师及时将这一现象作为课程展开的契机,带孩子进入现场,开展观察、讨论、制定方案、实施计划等,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的推进,接送时段幼儿园门口变得秩序井然。也是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让文明意识根植在了孩子的心中。那次系列课程一共写了5个微信故事,2020年12月18日被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的微信公众号转载。

  3.依托校园文化节,用整年的时间做主题推送

  2012年起梅幼启动了“梅之韵文化节”,从2018年开始文化节开幕式转向“云端”——融进微信故事里。到年底,再围绕每年文化节主题开展 “主题分享会”,举行有仪式感的文化节闭幕式,同时现场直播,展示梅幼的文化内涵。

  2018年,正值梅幼创办90周年之际,一群梅幼人用一年的时间寻访与这个幼儿园有关的人和事,开启了以“我和我的幼儿园”为主题的文化节,在寻访中找到了1941年的校友,找到了1953年梅村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她当年的学生去她家里探望;找到1988年荣获“小红花”奖章的孩子,邀请他们再回幼儿园,按照小时候领奖合影排列顺序又拍了照片……这些都写成微信故事,见证时光,见证一群梅幼人的执着与情怀。

  2020年,突发疫情,梅幼人以“记住”为本年度文化节主题,围绕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指导、居家防护策略、不能复学可以在家做些什么、疫情变化、国家行动等等,和孩子一起开启线上课程活动。从2020年1月29日一直到5月18日开学,老师们共撰写70多个故事。2020年2月21日“早期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战‘疫’中的幼儿园”,介绍了梅幼的“疫情特别课程”。

  2021年的文化节依然通过微信推送的方式开启,她们说:“2021年,我们以‘自然’为第九届文化节主题,云淡风轻地走出新的风景。不管是美好的,或者是带着缺憾的,一切生活的日常,就是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最自然的状态。”

  有温度的流量:

  陪伴式成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研习场

  梅幼微信公众号自2016年9月2日推出第一篇以来,每天都会讲述孩子在园子里鲜活的学习、游戏和生活。1200多个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课程资源库,幼儿园借此搭建研修平台,不断摸索动态把握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策略,让这些温暖又真实的“微信故事”陪伴、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021年11月16日推送的《来,和老师一起捡》,讲述的是邹老师在拍摄园子里的秋天时,遇到一个入园两个月依然每天都要哭泣的小班孩子,她走过去跟孩子交流,给孩子和他带来的乒乓菊拍照……以此为案例,幼儿园开展全园子课题学习活动,让老师们一起寻找故事中的关键要素、存在的关系,分析这些要素对关系的影响……深度的学习和研修,鼓励每个人看得见幼儿的成长,并能创造性地转变视角,无痕地掌握契机、掌握事件。

  除了借助公众平台开展全园研修,幼儿园还鼓励老师们进行年级组研修、自主结对研修等等,提炼了有效的课程策略,这种观念和策略成为基因植入教师的专业素养内核,成为从容捕捉课程价值点,推进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能力。

  家园共育的平台:

  动态展示幼儿生活、学习,吸引家长深度参与,建构良好关系

  微信公众平台给予了家长与幼儿园及时便捷的沟通空间,更给了家长一个共享资源、表达表现的平台。

  1.提前策划活动,有的放矢,让家长从担心到放心

  每年9月新生入园,家长、孩子都会陷入一个分离焦虑期。自从有了公众平台,梅幼就会提前策划活动,写好故事推送。有时候是校园环境、班级环境的图文故事,有时候是亲子入园适应时公众号小编跟拍到的快乐场景,有时候是邀请中大班哥哥姐姐介绍幼儿园生活的视频。今年9月,梅幼又有了新的创意,布置给新生家长一篇“小作文”,让他们写一写自己眼中的宝贝,于是,在“家园共育”栏目里就有了故事《宝爸宝妈的“小作文”》。老师们各显神通,以“小班萌娃的小欢喜系列”发布在微信平台。家长们从“小欢喜”系列故事里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看到了老师的付出,看到了集体生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纷纷点赞、留言。

  2.充分利用留言功能,促进家园共育“云”互动

  留言功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双向互动窗口,实现了家园沟通“零距离”,同时也成为家长参与园所工作的重要载体。在留言区,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对活动进行点评、对孩子表现的赞赏、对教师辛苦付出的肯定。当然,也可能会有对事件的推动建议。

  2021年11月24日推送的《谁动了我的红薯》,讲述了中2班的孩子在小班时种下了红薯秧,升入中班,他们满心欢喜地去挖红薯,虽然没有期待中的“大丰收”,但寥寥几个指甲大小的红薯却引发了孩子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究。家长们留言:“孩子们亲身体验观察植物,是一个很棒的过程,也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照顾‘小生命’,才能茁壮成长。”“大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小朋友亲自体验种红薯,挖红薯,一定在他们的内心种下了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很期待他们下一次的大丰收!”……老师回复:“孩子已经相约明年再种红薯,要种满整个‘山头’,一起期待吧!”

  3.开设共育专栏,吸引家长深度参与

  梅幼的微信公众平台还专门开设“家园共育”“亲子时光”栏目,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亲子陪伴的舞台,家长可以撰写家庭教育中的小故事来投稿,与广大家长分享自己的收获与经验。这个栏目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家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家园共育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记】一群懂得坚持、有情怀、有思想的梅幼人在这个世界里发声,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记录下孩子的成长、自己的成长,同时也展示了一所幼儿园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高品位提升。 (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