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越来越习惯电子支付,却很难想到电子支付或者网络崩溃时,可能面临的状况。徐女士的遭遇引发很多网友的共鸣。
网友们说,现在带上现金,纯粹是为了“安全感”。
“我们上年纪的人,身上一定会带一些现金,因为有时怕手机没电,有时怕网络连不上、网速慢等等。”网友“慧谷”说,像他这样身边带点现金的,大多是“预防”出门可能遇见突如其来的问题,比如停电、比如想购买老年农民销售的农产品时对方却只收现金。
有些人会习惯性随身带上10元、20元现金以备不时之需。“我要是带包,是一定会带上现金的,不多,一两百元,如果不带包呢,会在钥匙包里放一点现金。”
“我的车上会放一点现金,身上也会带着的”,马先生说,现在因为骗子多,如果别人出于防备心理不借给你,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带着,安全感多一点,也方便一点”。
然而不带现金出门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网友“咩咩咩”说,前几天去建行兑换纪念币,忘带现金和银行卡,只带着手机、身份证,“想着反正是银行总有办法”,结果碰壁了。大堂经理说不行,要自己取现或到外面小店去兑换。最终,“咩咩咩”只好到旁边小店和老板商量,买了一瓶水,用支付宝付了202元,老板再找了200元才搞定。
其实智能支付缺席造成的远不止现金困局。当手机或网络罢工,我们生活的一切几乎崩塌了。
有网友说,自己在医院借到了100元钱挂号,但陪爸爸从湖州来杭州医院做检查的小魏同学就没这么幸运。国庆假期的第二天,因为父亲出现手抖的情况,父子俩一早坐高铁来杭州。
意外是从出站开始的。小魏的手机突然卡顿,健康码被“禁锢”在临时罢工的手机里,想到接下来坐地铁、乘车等等场景,小魏瞬间满头大汗。还好,这次卡顿时间比较短。
但当父子来到医院门口后,手机彻底罢工。最终一个上午,上了年纪的父亲原本是希望小魏能够一起挂号、找科室,结果只剩父亲一人在医院里到处找人问,小魏则坐在医院门口,发呆到中午。
小魏走了很长一段路,把手机拿去店里修,回来的路上,只能用电子手表买了瓶矿泉水。
可回家依旧要坐高铁,手机一直没修好,最后两人只好找杭州的亲戚,临时找到一个备用手机,换卡装软件,终于回了家。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