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鸿运”当头,如何共生共举“无锡牌”?

大包“江湖”期待新格局

  《“鸿运大包”商标案》

  12月14日,本报报道了一起关于鸿运大包的商标侵权案,在市民中引起不小反响。同时在“围观”案件的,也有一直以来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其他包子店。

  不少无锡人都爱吃大包,无锡的大包“江湖”在经历过一番商标风云后,是时候静下心来争创品牌,开创各有拥趸、良性竞争的局面了。

  “花开几枝”

  “三皇街鸿运大包”品牌负责人昨天向记者表示:“报道里提到了‘三皇街’,我们肯定会被误伤。”原来,新吴区开庭审理的这起涉鸿运大包案件中的“三皇街”(招牌上7个字前小后大),与她和加盟店所打出的“三皇街鸿运大包”(招牌上7个字一样大小)没有关联。但不细读全文的市民、网友们,很容易混淆在一起。

  “我们的商标‘三皇街鸿运大包’是在2016年注册的,包括字体在内,都是我们独有的。”这位负责人说,“论渊源、论感情,我们和‘鸿运大包’关联度其实一点都不低。”

  据其介绍,2014年鸿运大酒店关门,鸿运大包因受欢迎而得以保存——部分原来酒店的师傅,各自成立团队继续经营鸿运大包。当时,“鸿运”“鸿运大包”等商标均已被人注册,他们只能选择各自注册新的商标,“三皇街鸿运大包”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她再三强调说他们店里的师傅来自原来的鸿运大酒店,因此取了此名。

  “用脚投票”

  到底谁是当初的鸿运大包?老无锡或许有时聊起来还会当个谈资,但其实他们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经没那么在乎。

  记者特意去锡城几家知名的包子店做了个观察。无论是曹张新村的“圆圆包子”还是后西溪的“三皇街鸿运大包”,还有灵德灵包子、人可包子等,生意兴隆,均有不少排队买包子的人们。

  和排队的市民聊了聊。大家纷纷表示“好吃就行了,味道好自然有人买”“我感觉谁用料货真价实,我就选哪个”……当记者进一步询问,怎么分口味好坏、怎么识别用料如何,这些顾客们也说不上来,多用自己习惯、家人喜欢来解释。还有顾客说,大包店开的路段也很重要,家门口有最好,要不就是上下班顺路的地方。此外,服务态度以及有没有搭售的粥、饮料等,也属于店铺加分项目。

  从河南来锡的张先生定居无锡十年多,“我们河南人爱吃包子,当初鸿运大包重新开业起,我就有了想法把无锡包子店尝个遍。”他说,相信不少人也是这样想的,“消费者最终肯定用脚投票,哪家好去哪家。”

  “共生共举”

  三皇街鸿运大包品牌负责人表示,今年7月,“三皇街鸿运大包”获得了无锡第一张本土包子行业小作坊食品经营许可证。“部分加盟店确实存在过放大鸿运大包字样的情况,今年8月开始已陆续整改到位。”该品牌负责人表示。

  无锡鸿来运公司是“鸿运大包”商标持有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在回应本报时说,发起诉讼的目的是希望其他商家能够规范使用自己的商标,而并非是要与其他商家论真假、争高低。规范的商标使用有利于品牌的推广,无论对谁都是如此。

  采访中,“三皇街鸿运大包”一位股东表示,类似陕西潼关肉夹馍、河南逍遥镇胡辣汤,先有形成无锡地域熟悉度的“鸿运大包”,再延展出多个“XXX鸿运大包”。过多不自觉地“蹭商标”,引发商标诉讼官司,只会把鸿运大包这个本应该可以共生共举的“无锡牌”给搞砸了。

  法舟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虎认为,一些特色商标,因为持有者没有产生商标意识,同时缺少相应协会组织的统筹,在注册商标的门类、范围等没有全面覆盖,导致商标被其他机构抢注时有发生。他建议,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加强对各方保护和使用商标的行政指导,依法依规处理有关商标事宜——既要保护知识产权,又要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处理好商标权利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晚报记者 施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