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20多项国家专利在手

无锡警营有位“技术大咖”

  说到巡特警,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装备精良、身怀绝技的精英形象。不过,在无锡警营有一名巡特警与众不同,从事警用装备管理的巡特警支队四大队指导员杨可,多年来用自己的20多项国家专利给警用装备增添新功能,成为特警装备领域的“技术大咖”。

  新品:穿戴便捷功能更多

  巡特警支队装备库房里展出的服装中,有一件背心是很多民警执勤时的“标配”。这款多功能作战背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杨可说,以前执勤民警的“九小件”安装在警用腰带上,松了不利于跑动,紧了摩擦胯骨限制行动,长时间佩戴腰部还可能会受伤,因为挂着手电、警棍等多个装备,开汽车时腰部硌得慌。他发现,民警执勤时为了安全还要套上反光背心,一件件衣服叠加,长时间穿戴增加体力负担。为何不把这些整合到一件衣服上呢?

  杨可查资料、看文献,手绘设计图,最终整合了特警战术背心、交警反光背心、单警多功能腰带,设计出了多功能背心。“九小件”装备放在背心下方,各个快拔式插口能自由调换位置,“方便民警把最常用的装备放在顺手地方,左撇子也能按自己的习惯来放置。”背心上的反光条采用魔术贴,损坏了便于更换,并且方便印上单位名字。如今,这件背心不仅在警营中普遍使用,在其他执法行业也逐渐普及。据了解,升级版多功能作战背心也已研发成功,增加了防刺和防弹功能。

  在巡特警队伍的演练中,杨可发现以往的携行背包功能单一,负担又重。“何不借鉴户外背包的设计,兼顾实用性和舒适性。”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一代的战术携行包问世,搭载的可拆卸支架极大提升背负的舒适性,携行包内,饭盒、驱虫液、内衣、睡袋、磁吸式充电宝等一应俱全,还有充电线、小调料盒等。巡特警队员出任务时,只要带上自己的手机,背上这只包,就能满足24小时的出警需要。

  智能:物资管理高效有序

  从记者走进装备库房起,后台便开始报警。“所有进入库房领取装备的民警都要获得脸部识别授权”,杨可说,警用物资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应用后,库房出入口可以同时识别几十张人脸,所有装备都贴了标签,谁领走了装备、领走哪些装备,后台全部自动登记。

  杨可刚接手警用装备工作时,物品出入库依靠人工台账登记签字,不但工作量大,清点也相当繁琐。尤其巡特警出任务大多是几十人、几百人快速出动,岂能人都要登车出发了,装备还没有登记取完?在一次陪女儿逛超市时,杨可看着自助结账机,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就是个现成的出库系统吗?”回来后,他便研究起来,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技术性能对比,与相关专业公司一次次反复沟通,终于研发出一套融合物联网与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目前,物联网派出所和智慧警务工作站正在推广使用这套系统。前不久,城区某警务站要出一个紧急任务,十几个民警同时涌到装备柜前,1秒开柜,15秒取装备,1分钟就完成了集结。任务完成后,民警自行归还装备,全程自助操作。

  除了装备出入库快速高效,通过系统还能有效了解装备实时状态。杨可说,如今的警用装备中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越来越多,系统会实时检测库房温度和湿度,并能及时提醒装备电量情况。“有的装备要每周充电,有的每月充电,每天打开系统就能看到哪些装备要充电、如何充电,一目了然。”

  初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据了解,进入巡特警支队后,杨可发挥奇思妙想,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参与研发30套个性化特警反恐装备,改装完成了3辆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专业特种车辆。在他的努力下,无锡公安特警装备达到了“全国领先,全省第一”的水平。

  为何热衷于装备研发?从警28年的杨可说,自己干过一线交警、巡特警,最近8年负责警用装备管理,既有实际体验,也收集了不少民警的感受和想法。“很多东西是遇到了问题,为解决问题迎难而上才研发出来的。”比如,一辆外观如大型厢式货车的巡特警炊事车,车厢内压力锅、饮水器、冰箱、制面机等一应俱全,蒸箱在海拔3500米-4500米的地方也能正常使用。炊事车能接用公用水源,还具备净水功能。提起研发这辆炊事车的初衷,杨可说,巡特警有时会接到奔赴外地的紧急任务,数百人几小时内集结完毕,物资保障都要自己解决,有时候队员们在外地连盒饭都买不到,一碗方便面热汤要5个人分着喝。“有了这辆车,只要把食材带上,可以让三四百人吃上热菜热饭,保障队员们更高效执行任务。”

  杨可说,自己手头上还有几个研发的装备正在申请专利,看着多年来参与的研发没有止于图纸,看着一个个专利变成现实装备帮助优化警务工作,他非常欣慰。

  (晚报记者 念楼/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