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话痨出租车司机与一个得了甲亢情绪不稳定的妻子,为生活精打细算,为孩子争吵,为钱抱怨……然而,烟火气是保护罩,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台湾间谍,在大陆潜伏生活了18年。
这对堪称“贫穷版史密斯夫妇”的间谍组合,来自长篇小说《对手》。1月1日,由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迎来大结局,算是2022年第一部收官的作品。该剧豆瓣评分8分,成为近期比较少见的高分剧。很多观众说,从没有看过这样与众不同的谍战剧:它另辟蹊径,塑造了一对18年前来执行任务的间谍。他们没有神秘的身份,没有神通广大的技术,反而是生活中一地鸡毛的普通人,无法回老家团聚,每天还要为了捉襟见肘的“经费”不断完成任务……
《对手》作者王小枪,是《功勋》《面具》等高分电视剧的编剧,此次,他也担任电视剧《对手》的编剧。王小枪表示,“观众看完剧,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两个间谍太惨了,他们为什么要当间谍?如果真的是一个司机或者一个老师,日子该多好?有时候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你直接告诉观众,间谍不好,其实不如用生动的生活,展现给他们看间谍的真相。我们希望将他们塑造成活生生的人,也希望以此让大家对‘间谍’(这个身份)产生天然的厌恶,或者说警醒。”
“现代谍战”每个细节都有用
201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专题节目《危情谍影》,披露了国家安全部门“2018-雷霆”专项行动中破获的百余起台湾间谍案件部分细节。“既往一些类似于这样(现代间谍案)的时间,没有(公开详细)提过。”这让王小枪来了灵感。
但写一部21世纪和平年代的谍战戏并不容易。首先是资料贫瘠。如今,外界看到已披露的案件报道,大多是侦查结果,但间谍到底干了什么?干了多少坏事?怎么干的?由于特殊保密性,具体细节和案例很难有资料可查。
相较王小枪此前创作的《面具》《密使》等年代谍战剧,《对手》将故事背景设置于近些年,距离观众生活更近了,剧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细节,也都要实现生活逻辑与戏剧逻辑的高度统一,“就是必须特别合理。”
在王小枪看来,现代谍战剧要比年代题材具备更夯实的逻辑自洽,否则观众一定会产生疑问;当疑问累加多了,观众就会认为这部剧虚假,即便大家都知道这是虚构的故事。“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是有用的,这也是谍战剧作的要求。如果是一个纯粹的生活剧,可能有一些过场戏,男女主角聊点闲篇也没什么。但类型剧就不应该有什么废戏,哪怕两个人在聊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话,但一定会在几集以后或者几场以后,产生一个呼应。”
最“穷”间谍有据可依
过去,现代谍战题材大多以破获大案要案为主,在高科技和神秘感的加持下,“间谍”这一身份似乎也神通广大。但《对手》却塑造了一对又穷又惨的“史密斯夫妇”: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们成为一对夫妻,化名李唐和丁美兮。岁月流逝,李唐成了出租车司机,丁美兮变成了普通的中学老师。两人仍需不断执行任务,但“经费”却越来越少;不仅要克服苦哈哈的日子,与国安侦查员段迎九斗智斗勇,还要面对叛逆的孩子、P2P上当受骗,有时候恨不得去举报自己得点奖金……
对于为何塑造一对“最惨间谍”,王小枪坦言,真实新闻中被国安抓获的间谍,实际上大部分也并非“007”,甚至其中有报道可查的某个间谍,“年薪”不足3万元。于是王小枪便逆向思维,将间谍塑造成生活中的小人物。此外,剧中也对日常生活铺陈了大量篇幅,将对李唐和丁美兮的塑造,切实落在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中。
在王小枪看来,如今观众很反感现实题材悬浮,很多作品明明塑造的是快递小哥,却住着月租上万的房子,以至于观众很难与人物产生共情。“所以不管写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首先得真实。”如果李唐和丁美兮是普通人,当他们人到中年,生活穷苦,开出租不赚钱,大不了就换个工作,周末也足够带孩子逛逛公园,下个馆子。但他们是间谍,在这个身份之下,注定两个人上了船就再也下不去了,只能不停地硬着头皮往前走。“所以我觉得这种烟火气或许更能让观众共情:当一个人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根本不能控制,又处于下有小的中年时期,对普通人而言已经挺惨了,但间谍可能更惨。”
(综合整理自新京报、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