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斗山深处贫穷“移民”村翻篇

60岁黄泥坝以“怀旧”名义庆生

  红绸舞、扇子舞、锡剧连唱……在斗山脚下的一片露天小广场上,村民们齐齐来看演出,互诉一甲子来的岁月变迁。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黄泥坝生产队1月8日上午举行了一场别样的怀旧庆生——20户村民共同庆祝这个沿河“移民”村诞生60年。

  “我们以前都是周边村庄的穷苦无房农户。”现在的黄泥坝依然是一个地名,在称谓后缀上变成了“村民小组”。在黄泥坝整整当了30年生产队长的华德初今年83岁了,村集体庆生演出曲目的小广场就在他家的新房子前面。1962年时他要结婚,“当时太穷了,什么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都没有。”于是从“草塘里”来到黄泥坝,成家立业。

  一穷二白的20户村民都是类似情况。八士地区拖儿带女的无房户们扎堆来到这个周边是一片山区、山路泥泞的黄泥坝,并在当年成立了黄泥坝生产队,开始垦荒、种地、挣工分。黄泥坝此前有一排沿河而建的20多间厂房——1958年时斗山一带开山采矿,在黄泥坝成立了一家石粉厂,两年多以后厂区关闭,厂房成了无房户们的政府“安置房”。“这个自然村的农田指标都是早先的住户们带来的,有水稻田64亩,桑田十多亩。第一任生产队长名叫王生泉,带领大伙生产、改革。”老队长华德初说,因为没有任何资金、没有退路,村民们都特别勤奋,生产十分积极。改革开放后,村里人陆续开始翻扩建住房,现在都是楼房了。

  “我家是6号,以前父母住在八士蔡家塘,来黄泥坝的时候我只有15岁,兄弟姐妹五个,家里十分困难。那个年代都要做活,因为人小力气小,农活做不动,向上申请和兄弟一起拖板车。”75岁的陈才兴早就将老屋翻建成漂亮的楼房,现在生活条件优良,已住在镇上多年。

  沿着斗星路进来,就是黄泥坝。村子前面就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沿河的湿地公园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背靠泉山、出门见绿,黄泥坝地处一片美丽的公园环境中。“现在大伙的日子都翻篇了!”如今的黄泥坝村民组长朱小兴自豪地介绍,6岁时他就来这个村了,当过木匠,做过生意,看着昔日的穷村彻底成了过去式,全村群众都很激动,“大家商量着要办个开心的庆生仪式,外出的老人们都回来了。如今家家都有楼房,每户人家至少有两辆车,村民们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晚报记者 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