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天空虽然阴沉沉的,但南苑新村245号门前却一派喜庆,数十名亲戚和邻居聚集在门口,翘首以盼与家人分别了五十载的顾家小弟归家团聚。江南晚报“小南来帮办”栏目因从中牵线联系到顾家兄弟,也收获了一面写有“千山万水难断骨肉亲情,江南晚报助我血肉相连”的锦旗。
家庭困难,情非得已送走小弟
上午10点不到,记者来到小区时,远远就看到了高高悬挂着的“欢迎顾国强弟弟回家!”的横幅。大哥顾国新和二哥顾国富正在铺设红地毯、准备礼花,不时朝着小区门口张望着,激动中还带着焦急。“我特意把家里大扫除了一下,还在饭店定了几桌,一会儿就去吃团圆饭。”提起被送养的小弟,顾国新感慨万分地告诉记者,他出生于1958年,二弟小他7岁,小弟出生于1968年,原名叫顾国强。小时候家里条件困难,一家老小全靠父亲一人,母亲又患有气管炎,时常发病,每年起码住院两次。“父亲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三个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把小弟送养出去的。”
婶婶周阿姨回忆说,“顾家小弟小时候很可爱,冯家人是1972年从安徽来无锡领养孩子的。听说他在煤矿工作,不能生育,所以想领养孩子。”看当时领养人的穿戴还可以,想着条件应该不错,顾家父亲便同意送养孩子,亲自从丁石桥一路背着把孩子送到了安徽砀山县。“送到之后,父亲看那边条件也苦,不舍得了就想把小弟带回来,但领养人不让他们见面了。想到孩子带不回来了,父亲流了不少泪。”顾国新说,由于父亲不识字,孩子具体被送到什么地方他也找不到,只知道回来的车票上写着“铜陵—无锡”。“送走小弟一年后,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前一直不开心,想着小弟。”
几年前,顾国新也曾找过小弟的下落,但因为没有照片,也没有血样信息,找人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锲而不舍,三十载寻亲终团聚
小弟顾国强被冯家领养之后改名叫冯兰君,在养父母去世后他就开始寻找亲生父母的下落,至今已寻了整整30年。近30年冯兰君一直在江阴打工,只要有空闲,他就骑着自行车四处转悠寻亲。他所知的信息只有家人姓顾或是孔,大概在无锡东南方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有残疾,小时候经常学母亲走路的样子(顾国新解释说是母亲针灸后落下的毛病)。但由于信息量少且有偏差,冯兰君来无锡寻亲10多次却一直没有结果。
“我们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2019年5月到无锡北塘举办寻亲会活动时,冯兰君也赶来参加了,但当时没找到家人。2019年上半年我和他联系了,据他讲他一直在苏州和无锡交界周边寻亲。寻亲协会平台上也帮他发布了信息,可惜家人没有看到。”一直为冯兰君寻亲积极奔走联系的志愿者蒋和琴告诉记者,直到去年10月冯兰君采集的血样进入江阴市公安局信息库,“团圆行动大数据显示他的家人在滨湖区,我们就找到了江南晚报帮忙。”去年11月底,记者向雪浪街道咨询后找到了在南湖社区的堂兄顾国荣的联系方式,又辗转联系到了顾国新的夫人陆仁娟,得知家里确实送养过一个弟弟。之后,一切变得顺利。寻亲志愿者通过走访调查后,当场采集了哥哥的基因样本带回去分析。DNA检验报告书的结论证实了两人确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所以双方约定了今天这个好日子团聚。”现场的志愿者们也为兄弟团聚感到开心。
10点45分,载着冯兰君的车缓缓驶进了小区,接过顾国新的孙女小月送上的鲜花后,他沿着红毯快步走向家门,在四射的礼花和围观亲友“欢迎弟弟回家”的呼喊声中,冯兰君同两位哥哥相拥而泣,久久不能自已。随后,双方开心地介绍着彼此的亲人,并在一起拍了张全家福。“我跟妹妹两人都是领养的,养父母对我们挺好的。但叶落归根嘛,我一直想找到自己的亲人,过年前能与家人团聚圆了我最大的心愿。”冯兰君激动地说,“感谢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感谢江南晚报!”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
去年共帮助106对离散亲人团聚
【数据】
“我们的基因库里目前有1万多人,已成功找到了500多对家人。”据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勇国介绍,该协会成立于2010年。去年年初,协会开始与江阴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开展党建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强强联手,帮助离散亲友团聚。去年,共帮助106对离散亲人团聚,其中,分离最长的达76年,最短的也分离了50多年。今年已帮助14对亲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