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天下

义务支教18年

带山里娃唱响冬奥的邓奶奶走了

  2022年2月20日,鸟巢,冬奥会闭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再次唱响奥林匹克会歌。

  小乐队的孩子们拿着乐器与邓小岚老师合影留念。

  3月22日,一则讣告引发悲声:“我们亲爱的妈妈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21日23:48在北京天坛医院平静离世,享年79岁。”大山深处马兰村孩子们的“邓老师”走了,每一个熟悉她故事的人,一时间都感到难以接受。

  邓小岚是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她虽然拥有不少头衔,但音乐教育志愿者这个似乎最不起眼的身份,却令公众肃然起敬。

  就在上个月,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的一幕,刚刚惊艳了全世界,这个合唱团就是以邓小岚义务支教18年的马兰村命名的。谁能想到,耳畔的天籁之音还未散去,这位善良、伟大的老人便离开了我们,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深爱的马兰村和那些可爱的孩子。

  18年前,在北京退休后的邓小岚回到父母战斗过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把自己的光阴无私地奉献给了太行山深处的孩子。邓老师的到来,架起了一座桥——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孩子们由此爱上了音乐,打开了眼界,快乐地成长,最终走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

  她发现孩子们竟不会唱歌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这首歌的名字叫《美丽的家园》,歌中唱到的马兰村位于河北阜平县的太行山深处,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也是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和众多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

  邓小岚是邓拓的长女。1943年的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她就出生在马兰村旁的易家庄。

  3岁前,邓小岚都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老乡家里。长大后,她追寻父亲的足迹回到马兰村时,已是1997年了。受母亲的影响,邓小岚自小热爱音乐,2018年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我妈妈就爱唱歌。高二那年他们给我找了老师学小提琴,到了清华我接着学,加入了清华的乐队。”

  1970年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邓小岚分配到山东泰安制药厂工作,她先是教厂里的女工拉琴,后来又教她们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2004年,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任职的邓小岚再次来到马兰村。“当时我和日报的老人在一起,想让村里的孩子给我们唱个歌儿。结果发现孩子们竟然不会唱歌,连少先队队歌也不会。”

  就是这次偶然的经历,让她萌生了为马兰村孩子教授音乐的想法。在她看来,唱歌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会唱歌,在生活中无论高兴、难过还是受到挫折的时候,音乐会是一个最好的朋友。

  为孩子们办起儿童音乐节

  18年来,邓小岚把马兰村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从手风琴、竖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从“小燕子,穿花衣”到《欢乐颂》《雪绒花》,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打开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2011年保阜高速开通前,邓小岚需要一早从北京坐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两次汽车才能到马兰村,抵达时常常已是傍晚。

  在马兰村采访的时候,记者在邓小岚的房间内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乐器和乐谱,而日用器具和摆设上的装饰都有音乐元素,连屋外的栏杆都是五线谱的样式。

  马兰村村委会主任李士伟介绍,马兰村作为行政村曾一度名为岔河村,邓小岚的到来使马兰村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村名也跟着变回了马兰村。在邓小岚的影响下,马兰小学有了音乐老师、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由马兰村孩子们组成的“马兰小乐队”远近驰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讲述马兰村故事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揽获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的《音乐之声》。

  刚开始支教不久,邓小岚就用自己和向亲友筹来的钱为马兰教学点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议下,村里为每家每户改建了屋内的冲水式厕所。村口建起了邓拓和老乡在一起的雕像——“军民团结抗战”,介绍《晋察冀日报》史的展览室也应运而生。

  邓小岚在2013年发起了马兰儿童音乐节,至2019年一共举办了四届。在第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上,已有多支专业的表演团体亮相,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共同唱响“马兰的歌声”,为小山村带来了“国际范儿”。

  惊艳了全世界

  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的志向和经历深深影响着邓小岚。她曾向记者谈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入读清华大学前后,邓小岚两次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她坦言,虽然父母都是老党员,但没有给她提过什么要求,“我觉得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队伍里的战士,我也要做这支队伍的一名战士。”

  邓小岚说,她对党的信任和感情从未改变,这也是父亲和母亲自始至终对她和弟弟妹妹的叮咛和教育。

  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邓小岚不求回报,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2021年9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就是在马兰小学,马兰村所在城南庄镇的孩子用一天时间征服了北京冬奥组委,获得了登上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的机会。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孩子们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练习合唱、学希腊语,终于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惊艳了全世界。

  关于自己孜孜不倦到马兰村支教的原因,邓小岚这样对记者说:“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

  她还说:“我相信美妙的音乐总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乐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能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

  邓小岚走了,但她执着的付出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她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改变了马兰村,改变了阜平,留下了冬奥会开幕式最动听的天籁之音,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不舍。(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