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 文 |
华夏大地山多闻名。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游览不少名山,那气象万千的壮美景色,令我陶醉。而今天,我要将一支赞美和热爱的歌,献给家乡的斗山。
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交界处的斗山,海拔不过一百多米。江南多丘陵,家乡人常把土丘称为“山”,实际上,斗山称为斗丘更为合适。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丘不在美,有史则名。我仰慕斗山,因为这里曾连续发现三块保护生态环境的清代古碑,伴随着古碑展示的历史事件、人物掌故和诗词题咏,使中华民族自古提倡“天协人和、万物共荣”的生态保护理念,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那天,我与杨国新老人相约登游斗山。杨老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年逾古稀,身板硬朗,热心保护生态环境工作。
我俩先来到斗山南麓和舜帝殿里,杨老面对舜帝塑像,为我讲述“舜柯下龙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间故事。
相传舜帝少年时曾躬耕于斗山。斗山附近有舜柯井、舜柯荡、舜柯城、舜柯钉耙印等文物考古遗迹。舜接尧位称帝后,倡导“天协人和,万物共荣”,天下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为了缅怀舜帝功绩,斗山人依山而建祠庙,世世代代纪念他。
中华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源远流长。离舜帝殿数百米的地方,有一座水墩庵。这座古庵四面临水,有一座小桥通到庵里。我们来到古庵前,只见一方半亩地的池塘边,青藤葱葱,猫犬嬉戏,鱼翔浅底。地方史志记载,清顺治年间,苏州枫桥寒山寺蜀桥和尚曾卜居于此。蜀桥和尚在迷人的斗山景色中修身养性,经常向附近百姓和游人讲说保护生态环境,养护禽兽万物的道理。制止有人捕捉青蛙、鱼、鳖,枪杀野兔、山鸡、黄鼠狼等走兽飞禽,教育人们扔掉鱼叉、弓箭和枪铳,使斗山树高林密,草木茂盛,百鸟翔集,鱼鳖隐跃,生灵欢畅,遂成胜地。
最令我和杨老有兴致的,是水墩庵里保存完好的三块保护生态环境的古碑。这三块石碑分别是清代康熙八年的《禁钓碑》、康熙十年的《放生池碑》和嘉庆十六年的《永禁碑》,石碑上镌刻的碑文清晰可见,三块古碑有着重要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是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见证。
庵里长者向我们讲述三块古碑的来龙去脉。据说康熙八年(1669年),无锡知县吴兴祚到斗山水墩庵视察,亲闻斗山百姓拥戴赞颂蜀桥僧人功绩,看到此处万物共荣,民风淳朴,十分高兴。为保护斗山一方乐土,特发布公告,刻石纪事,决定树立两块禁碑通告百姓,一块叫《禁钓碑》,另一块叫《放生池碑》。经专家论证,从碑的形制、文章词语、行文用典、书法和刻工上,都符合清初碑体特征,碑文中所涉官职、乡绅、人员姓名,在地方志中均可查证。由此认定为清代原碑。与先前已发现的清代嘉庆年间关于封山育林的《永禁碑》,都是我国保护自然的重要文物。
《禁钓碑》明确划定无锡斗山一带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永为放生处所”。严禁任何人在此区域内“擅窃池中一鱼,擅打林中一禽,擅采禁内一茎一木”。如有违反者,“一并追究,治以大法”。这种由官方告示,并运用法律手段来实施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碑文,在国内外实属罕见,是我们华夏子孙引以为傲的事。
沿着逶迤的林间小道,我们一边向百米的斗山山顶攀登,一边听杨国新老人介绍斗山的林木品种。斗山林木葱茏,称得上是太湖流域多样性植物的宝库。除成片的柏林、槐树、桃树、茶林、竹林、杉林、杏林外,还有榉、朴、檀、柳、栗、银杏、梅、杨梅、香椿、乌桕、野桑、柞树、冬青等数百种植物品种。我们在半山腰看到一种叫油桐的树木,在太湖流域已很难找到,在斗山却茁壮成长。因此,斗山不失为考察野生植物的好地方。
遥望与斗山脉麓相连的夹山、泉山、横山,活像一只只青螺散落在水田之中。这些被称为山的土丘,仅有几十米高,是太湖流域特有的丘陵地貌,这些小丘满目葱茏,全被林木覆盖,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加上斗山附近杂花、野果、水草、小鱼、田螺丰盛,鸟类饲源充沛,斗山一带历来是太湖流域地区水禽和陆鸟聚集的场所。杨老说,江南四月,晴日暖风,雾气蒸腾,田林之间,百鸟翔集,追逐鸣啭,十分壮观。斗山一带约有上万只白鹭栖息,一群群白鹭落在林梢,把山林染成一片白色。除白鹭以外,灰鹭、黄鹂、杜鹃、猫头鹰、八哥、画眉、紫燕、鹧鸪、翠鸟、野鸡、野鸭、黄头鸟、白头翁等鸟类,在这里也时常见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鸣禽吟唱令人击节叹赏,益鸟是除害高手,它们辛勤地保护着林木和庄稼,爱鸟护鸟,与鸟类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置身斗山之巅,北眺滔滔长江,南望浩渺太湖,脚下是江南水乡的锦绣田野,我不禁心潮微荡、思绪奔涌。大自然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在斗山这块中华民族祖先舜帝开垦和崛起的地方,先民们从农耕渔猎的生存奋斗中,形成了“天协人和、万物共荣”的理念,为保护自然生态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先辈创造的保护自然的理念,必然超越时间和空间,激励中华民族,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讴歌斗山,她有深邃的历史文化;我依恋斗山,她有厚重的自然风物。斗山,不愧是祖国锦绣河山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