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培训包过”“快速拿证”“月入过万”“上岗必须” ……你是否也曾看到这样的培训广告?人社部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后,市场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个别的甚至假借权威机构或自行设立并发布考证信息,诱导有些人耗费成千上万元,却只能拿到一张“废纸”。对此,人社部近期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的集中整治。考证培训都有哪些坑?该如何辨别证书效力?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采访。
“山寨证书”
暗藏哪些套路?
“不要相信机构说的包过,包过的钱收了,可能一两年也考不出证,即便考出来了,也可能是假证!”阿贝去年花费9000元报名参加了消防设施操作员考试培训。在报名过程中,机构的销售人员宣称可以包过并包兼职,一年兼职费可达2-3万元,让阿贝心动不已,爽快掏钱。“我暂时还没找到工作,想着先考个证提升一下,顺利的话,以后还能多一笔零花钱”,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让阿贝大跌眼镜。
今年拿到证书后,阿贝上网查询,发现并不能在官方平台上查到该证书的相关信息。“看别人都考了一年多还没拿到证,我的八个月就到手了,还以为是自己比较幸运,没想到是个‘冒牌货’”,在发现自己考的证书有问题后,阿贝多次与机构协商,却一直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机构说可以给我换成其他证书,但不退学费,这不摆明了是‘山寨证书’吗?”阿贝气愤不已。
在社交平台上以“山寨证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像阿贝这样,被所谓高薪忽悠而踩坑的人不在少数。从网上披露的信息来看,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一些机构和单位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为何频频有人
被收“智商税”?
以案说法
“有玩手机的时间,不如考张证”“新兴行业持证人数少,含金量高”“零基础报考,入行门槛低”“可以挂靠,收入不菲”“三月备考,长期回报”……每一句广告语都说到了淼淼的心坎儿里,让她立马加入了考证大军。“身边有不少人在考公考编,我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无所事事,希望可以有‘一证傍身’”,淼淼参加工作5年多,简单、重复的文职工作让她感到日渐枯燥,收入平平的她想要找点突破。在网上浏览时,关于考证培训的广告无孔不入,把淼淼卷入了“山寨证书”的漩涡。
“搜索引擎上随处可见的弹窗,短视频App上一不留神就会刷到,社交平台上的软广包装得像经验分享,就更加‘无知无觉’了,每天在这些信息轰炸中难免被潜移默化的影响”,淼淼在一家打着“中国”字样的机构花了上万元,考了碳排放管理师、高级营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三张证书。正当她拿着证书准备跳槽时,才发现人家行业根本不认可。淼淼有些懊悔,“不该这么漫无目的的考证,如果先找准方向、了解行业,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手中多一张证书,未来就多一条路。“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理,动起了歪脑筋”,有专家指出,“滥发证”“乱收费”“水证”“挂证”等乱象的背后,是广大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旺盛需求。“但考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也不应让走捷径、钻空子的‘速成’心态占了上风”,专家认为,即使考取了“正规证书”,也只能作为能力的佐证,最终还是要“真刀实枪”做出成绩,接受行业和市场的检验。
考了“山寨证书”如何维权?
在“中国人事考试网”的“山寨证书”专项治理栏目中,一家名为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有限责任公司“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组织被多部门点名,其发放的所谓注册职业资格证书,因违规使用了“全国”“职业资格”字样和国徽标志,受到全国多地人员的举报投诉,证书覆盖范围涉及安全工程师、资产评估师、拍卖师、审计师、警察指挥师等行业。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设置的所谓职业资格不属于国家职业资格,其开展的考试认证活动涉嫌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之外自行设置实施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颁发的各类证书不属于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无法作为职称评审、国家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和职务职级晋升、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积分落户、个税抵扣等的依据。
那么,花大价钱考了“山寨证书”是不是就打水漂了?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江苏法舟律师事务所何昀颖律师指出,消费者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维权。“山寨证书的法律问题主要看三点,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等情况;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情况;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况”,何昀颖分析,如果存在以欺骗手段骗取当事人交付培训费用等情况,可能涉及诈骗;如果涉及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如果涉及虚假宣传,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罪。
擦亮眼睛
证书靠谱与否怎样分辨?
有的行业需要证书,有的行业不需要证书,因此国家对证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职业资格。目前我国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共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目录内这72项职业资格均明确了实施部门或单位,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者单位不得再自行设置实施职业资格。与目录相对应的有三类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此外,还有一些不在人社部门管辖范围内的证书。一类是住建、应急等政府部门基于行业管理需要设定的证书,这些证书同样受到政府部门认可;另一类是协会或培训机构自己设定的证书,如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他们颁发的仅仅是‘培训合格证书’‘岗位能力证书’或者其他类似的证书,并不是人社部门推行的以上三类技能人才评价证书,这些处于模糊地带的证书是此次整治的重点”,人社部门特别提醒,凡宣传不培训包过、快速拿证、交钱买证、网购证书、挂靠月入过万等的证书,都属于虚假宣传、误导欺诈,消费者要谨防上当受骗。
有意向考证或参加考证培训的人员,在报名前要重点关注几个信息。从办学资质来看,首先要关注机构是否持有办学许可证,并重点关注许可的培训项目和有效期,避免陷入培训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误导;从证书效力来看,可以关注人社局网站的相关目录: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录、职业技能评价机构目录、补贴职业工种目录和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哪些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可以培训,哪些证书能够享受哪些政策,一目了然,能有效降低陷入“李鬼”圈套的风险。 (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