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晓华 文 |
我从年轻时就开始喜欢上盆景,算起来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但紧张的军营生活及繁忙的本职工作,使我难以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盆景上。在快到退休年龄时,我购买了无锡一处带有小庭院的低层住宅,以便实现自己退休后轻松地侍弄盆景花草的愿望。近几年,在自家小庭院中培育的盆景数量渐渐增多起来,虽有劳作的辛苦,却带给我及家人精神上的愉悦。
培育盆景偶尔会发生枯萎死亡,每当出现这种情况都令我痛心叹息。渐渐地,我养成了定期为盆景拍照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高盆景的成活率及造型技艺;另一方面,万一发生盆景植株死亡,也能留下一份回忆的资料。拍摄的盆景照片渐渐多了起来,我产生了将它们整理成书的想法,但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些盆景作品呢?尽管我对自己的盆景怜爱有加,但其技艺水平与专业水准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想让自己的盆景作品具有观赏性,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才行。
近些年来,我喜欢用各种各样的摆件与盆景相搭配,以“小品”的形式观赏,同一株盆景配以不同的摆件,则会产生意境上的很大不同,连一些盆景的“初胚”或“半成品”在特定的意境中也会熠熠生辉,再赋予一个题名,添加一段说明性文字,往往会令自己或激动不已,或忍俊不禁。既然这种盆景小品的创作形式能够感动自己,说明有它的独特之处,于是我决定将“盆景小品”作为本书的创作形式。
我国的盆景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而在元代逐渐流行起一种称之为“些子景”的盆景样式,具有简约、飘逸、优雅及小巧玲珑的造型特点,适宜于案头放置,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崇。按照我的理解,元代所谓的“些子景”应当就是现代“小品盆景”的雏形吧。“小品”一词通常是指简洁、单纯的小型艺术作品,具有无拘无束、无格无体、小中见大、轻松活泼等特点。在文学界,杂文、散文等文学样式均具有“小品”的性质;而在盆景界,具有“小品”特点的盆景作品亦被称之为“小品盆景”。
小品盆景虽具有“小品”性质,但欣赏的主要还是盆景本身,与盆景配合的一些摆件处于从属地位,可是我的部分作品颠倒了以盆景为主、摆件为辅的主次关系,而是以摆件所营造的意境为主,盆景在画面中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这种类型的作品,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有盆景参与的小品艺术,称作“盆景小品”似乎更为恰当一些,故我在本书中采用“盆景小品”这一称谓。
传统盆景的范畴,主要包括树木盆景、山水盆景等,而草本植物、苔藓植物等难登大雅之堂。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日益重视以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草本植物乃至苔藓类植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这些植物种类的盆景作品也层出不穷,这是艺术当随时代的体现,我在本书中也录入了一些由草本植物、苔藓植物制作的盆景小品。
由于盆景小品创作具有题材多样、风格多变、构图元素众多等特点,创作者要想轻松自如地驾驭它们,就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我在近些年的探索和创作过程中,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养对于盆景小品创作尤为重要:一是文学尤其是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以提升作品的意境;二是美学尤其是传统中国画画理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三是植物学和盆景艺术方面的知识,以追求盆景的内在表现力;四是文博杂项方面的知识,以丰富画面的构图元素;五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以确切反映出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特色,从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前八章分别以“主题类别”“植物种类”“构图方式”“树型”“几架、底座、博古架”“摆件”“盆景规格”“盆器”为专题,收录我创作的盆景小品150幅,每幅作品均有独立的主题,其配文包括“作品欣赏”和“创作心得”两个部分,便于阅读欣赏;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我的盆景制作实例、几座、摆件自制实例及作品拍摄心得体会;第十二章简要论述了盆景小品的陈设。在“后记”中,我谈及利用自家小庭院养护盆景的做法和体会。
《玩转盆景小品》,于晓华 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定价:6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