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见成效

生态绿色农业有奔头

  天授村蔬菜基地大棚

  界泾水产养殖场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

  桃麦间作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开展池塘生态化改造和池塘尾水处理,推进绿色防控减少农药用量,推广绿色种养循环、秸秆综合利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它们为生态水产养殖、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农田氮磷拦截、标准化生产推广、农副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开创健康土壤新模式

  来到位于阳山水蜜桃核心产区的建勤家庭农场时,农户正在将刚收割下来的麦穗脱粒后在场上摊晒,而这些小麦居然是种在桃林里的。“桃树行间空着也是空着,去年冬天我就尝试间作了约3亩小麦,现在正好到了收割季,小麦穗大粒饱,亩产能有1000斤!”农场负责人孙建勤惊喜地说。

  孙建勤认为“健康的土壤是优质食品的基础”,桃麦间作就是一次全新尝试。“原本准备种黑麦草的,考虑到其生长量大,秸秆比较多,后来我转念一想,小麦秸秆量更足且又有收成,何不尝试间作小麦呢?”孙建勤说,以往到了冬天果农几乎不去桃园,种了小麦后他经常要去看看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施肥管理,顺带就把桃树一起照顾了,桃、麦都长势喜人。

  为了增加果园有机质,孙建勤曾尝试过很多措施,比如利用桃枝条、稻壳、稻草等各类秸秆还田增肥土壤。很多人不要的废弃物在他眼里可都是“宝贝”,“因为哪怕是田里长出来的一棵草,也吸收了我们的肥料、通过光合作用补充了大自然的养分,扔掉不是浪费了吗?像人家不要的秸秆、稻壳、草木灰,草坪上割下来的草等等,我都愿意花很多的人工和精力搬回自己的桃园里,把它们还田。”孙建勤笑称,这也是他的“孙氏懒农种植法”理念之一。

  此前,他还和南农大一起做生草试验,尝试通过种植紫云英、黑麦草、鼠茅草、毛苕子等来“以草抑草”,涵养天敌、协调土壤环境,达到不打除草剂、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土壤也是有生命的,果园生草后,就像给土壤盖了一层被子,能缩小土壤的温差,有利于果树根系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利用;而且还能透气保湿,保留微生物和改善果园小气候。”

  近年来,建勤家庭农场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的原则,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和承担项目,将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绿色低碳理念引入种植全过程,成为阳山水蜜桃长枝修剪、生草栽培、健康土壤管理等核心技术的领头羊,并于去年底获评农业农村部首批“生态农场”这一“国字号”荣誉。

  接下来,孙建勤还计划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开展第三方桃园机械化服务;继续实施水蜜桃“健康土壤、科学栽培、合理防治”全程绿色高效集成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创建“农场联合体”模式,带动一批桃农共同走上生态农场建设道路。

  实现水产养殖生态化

  池塘养殖是惠山区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水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保障。为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渔业建设,惠山区农业农村局优化养殖生产空间布局,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在池塘生态化改造中选择百亩连片的养殖场先行先试,为池塘生态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玉祁街道惠民家庭农场正是一派夏收的田园风光,该农场为“渔-藕-田”循环农业模式,102亩养殖池塘经过生态化改造后,构建了“多级利用区+曝气池+人工湿地”系统,通过管道、沟渠将养殖系统和水质净化系统连成一个可循环的整体,净化覆盖范围350亩。该农场在核心湿地区前端布置臭氧杀菌器,并建设了潜流湿地,布设吸污管道,湿地下部由活性炭、火山岩等生态环保材料堆积,顶部种植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来过滤污水,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排放标准。

  位于堰桥街道堰北社区的界泾水产养殖场总面积约210亩,整块区域内有大小池塘19个。这里主要养殖四大家鱼、河蟹、中华鳖及锦鲤,但散户为主的粗放养殖模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大量饲料和添加剂的使用造成水体富氧,未加处理的尾水直接排放影响外河道水质。

  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去年堰桥街道投资了300多万元对界泾水产养殖场实施了池塘生态化改造,该项目也是2021年省“治太”项目重点工程。现场看到,养殖场核心区域新建了3个净化池,依次是800平方米的沉淀池、800平方米的曝气池和16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以前养殖户换水、加水都是直接向外河道排放或取水,易造成水源污染。现在养殖场的尾水通过预埋管道流经3个净化池层层过滤后再回流到养殖池塘,实现养殖池塘循环水利用的同时几乎没有污染。”项目负责人介绍,整个净化过程采用了集排污技术、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曝气硝化技术、植物吸收净化技术、微生物及藻类调控技术等农业生态工程及生物处理技术,并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各项指标,确保符合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从近半年来的运行情况看,总氮、总磷下降了50%。由于水质较好,养殖场内河蟹成活率提高了10%-20%,预计生产效益可提升25%。”堰桥街道农业农村局主任胡剑波介绍。

  打造绿色智慧型蔬菜大棚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然而,农田退水携带大量氮磷营养物质直接入河,既带来经济损失,又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养分变污染”的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惠山区农业农村局在洛社镇天授村1000亩蔬菜基地建设种植污染控制工程。该基地包括720亩核心蔬菜基地和280亩水稻良田示范地,其中蔬菜产业基地以生态化建设、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为目标,着力提升基地绿色化、科技化、信息化、高效化水平。目前该工程已近尾声,预计于7月底正式投用。

  在施工现场看到,一排排高挑整齐的大棚框架已经搭建完毕,工人们正在铺设膜布。大棚外环绕着的一圈总长约8000米的海绵化生态拦截沟渠,跟传统水泥封闭式沟渠不同,这里的沟渠铺设了镂空生态砖,在加强农田排水能力的同时,可降低排水沟边坡坍塌对农田排水产生的影响,还保留了生物多样性。“蔬菜基地径流污染的农田退水将通过生态拦截沟渠流入人工湿地中进行处理回流,湿地种植的鲜食子莲不但具有观赏性,还可以吸收降解氮、磷等营养元素,充分净化尾水,实现种植区域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施工方负责人介绍,净化后出水排放水质可达地表水Ⅳ类标准。此外,还新建了废弃物资源处理中心,可对蔬菜基地的尾菜、植株秸秆发酵堆肥再利用。接下来,将对周边道路铺设透水沥青,并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整个系统的海绵化。

  ·名词解释·

  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禽畜粪污、养殖尾水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形式,进入相关受纳区域如河流湖泊、沟壑深谷、农田及村落周边等引起污染,给生态环境,同时给农业生产自身,以及农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