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开开关关,健身器材是变成一堆废铜烂铁回炉重炼,还是通过资源再分配重新利用呢?现如今,百姓对运动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加,健身器材的交易很活跃。不过,有一部分人并不追求全新器材,而是把眼光放在了二手器材上。市场上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助推资源的再利用。
二手健身器材受追捧
“我之前用30元网上买了一对16公斤的提壶哑铃,就是二手货。”市民小陈迷上了燃脂运动,她发现这种哑铃在运动品牌店购买需要百元左右,二手并不影响使用。小陈表示,她之前还用矿泉水瓶作为道具练习过,但正规的运动器材更称手,于是选择了同城自提。卖家因为要去其他城市工作,这么沉重的器械打包分量有点重,带不走,就在网上出二手了。
市民余先生把自己家中的一辆动感单车挂到了二手网上,买来的时候觉得可以在家运动,风雨无阻。实际上,这辆单车基本就是在家“吃灰”,觉得膝盖不舒服的余先生练了几次,就不想再坚持下去了,以入手价格的三分之一出货。当时还选择了包邮,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东西搬出家门。虽然亏了钱,他觉得家里地方变大了,自己再也不用每天内疚地看着那辆动感单车,心中坦然多了。
据观察,在多个二手平台上,均可看到各种出售二手健身器材的信息。有的是个人出售,比如处理上一任租客留下的室内引体向上器或迷你多功能液压脚踏机;有的是一些商家处理,比如瑜伽店倒闭清仓,抛售多功能平板支撑训练辅助器等。这些东西原价数百元,只需要几十元就可买到。“对于我们这种健身小白挺合适的。”市民尤先生表示,像哑铃之类的健身器材,新旧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二手的先用起来,以后升级换代送人或扔掉也不可惜。
据一些平台显示,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越发强烈。不少健身器材卖断货,甚至有黄牛高价代购。而另外有些人会因冲动消费,之后又开始转让。从一些闲置物资交易平台上看到,既有跑步机、椭圆机等大型设备,也有哑铃、仰卧起坐器等中小型器械,二手转让非常活跃。
盘活闲置器材是门好生意
在无锡开健身场馆的吴志远也看到了这一商机。从2020年起,他专门用于堆放健身器材的仓库从一个房间扩展到现在上千平方米带电梯的二层仓库。仓库位置也越来越远,从市区一直搬到了石塘湾。在他的仓库里,从走道的各种杠铃到二楼仓库里的各种大型器械,堆得满满当当。“我每个月的搬运费都要3万多元。”吴志远说,他专门指定了专属搬运商。这些器材大多是从健身场馆里全盘吃进,有的健身馆连门都没开,器材都是全新的,就转让了。这些健身器材有大有小,他已售出上万件。前些日子,时不时有周边省市的人来订货和看货。有家健身馆要开张,把他仓库里几十辆动感单车全包了。还差一点货,吴志远正在调剂中。
二手商机是吴志远无意中发现的。2020年疫情开始后,有一些资深的健身人士无法去健身房,问他有没有器械可以买,方便自己在家练。“有个朋友从我这里淘了一台动感单车,自己开着电动自行车从锡山到洛社拖走。”吴志远表示,当时有这样需求的人不少。他自己是做健身教练培训的,认识的业内人士也特别多,也有人问他,健身馆开不下去了,器材有没有人要。他当时就决定放手一搏。
健身房配齐一套全新器材,价格约为20多万元,而一套二手的,只要4-5万元,只要新器材的三四折,不少器材成色也相当新。吴志远拿出这个月的销售单,290元是一位朋友买的二手杠铃,对方是资深玩家,需要不同重量的杠铃配备。有一单则高达6.5万元,是一家企业老板买下装配其300平方米的健身房所用。吴志远的客户从个人、健身工作室、大型健身俱乐部,到企事业机关单位,应有尽有,几乎每天都有进出货。不少人并不在意是否是全新的器材,而实际上出售的一般都有八九成新。
“盘活闲置器材也是一种资源再利用。”吴志远说,这些东西卖到废品收购站每500克只能卖到一元左右,太可惜了。尤其是一些经营不善的健身房,如果有人以合理的价格回收,能最大价值回笼资金。有些装修健身房工人的工资还没结清,购买健身卡的客人还需要赔付,在盘活过程中,资产可以利益最大化,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手选择有讲究,大型器材要考虑售后
在网上,从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到现在火热的抖音等各类视频类带货平台,都可以看到二手健身器材出售的信息。市民张女士表示,诸如跑步机这样的健身器材,含有电子元件,二手器材是否靠谱很难把握。她听说,也有朋友买来上千元的二手货,表面看起来很新,但存在“胎里毛病”,因为品牌不错,换配件的成本不菲,每每想到这点,她有点不敢下手。
吴志远介绍,从商超购买的健身器材都有保修期,一般为一至两年。新器材价格贵,其中包含了一部分维修费用。而二手器材即便成色很新,肯定也是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了,大都已过保。大型的二手货供应商一般会有自己的维保团队,拆除、搬运、装配、维修能提供一条龙服务,也会提供一个月左右的维保期。“如果是我们的客户,短时间内的小毛病都会帮忙,最多收点配件成本费。”吴志远表示,二手健身器材来源较多,有时要找原厂配件还有一定的难度。像他们有大型的仓储,也许还能幸运地从其他器材上找到同款。
在购买二手健身器材时,有时也要注意出售人。吴志远的客户里就有一些人专门在网上卖信息,既不懂器材,也不管售后,是转售的中介。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但从消费者角度看,后续的维保有一定风险。“能找到源头发货最好。”吴志远表示。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