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我的外号叫“老贫农”

  口述:冷明仁

  整理:晚报记者 陈婧怡

  我本名冷明仁,外号“老贫农”。邻居们叫我“老贫农”,附近一带认识我的人都叫我“老贫农”,连孙女也喊我“老贫农”。在我住的小区门口,跟门卫说“老贫农”,门卫就知道找谁。

  我喜欢别人叫我“老贫农”。上世纪90年代,我家在村里早早达到了“小康”,田地虽被征收了,但我还是喜欢农民的身份,喜欢农民朴实肯干、知足常乐的精神,便自号“老贫农”。慢慢的,我的外号就传开了。

  学泥瓦匠两年多“出师”

  1947年农历六月,我出生在东亭的一个农民家庭。

  那时,我家有十口人,爷爷和父母之外,兄弟姐妹七个,我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我们一家住的是两间瓦房,二层是老楼板隔出来的。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很勤劳,也有经济头脑。1952年,爷爷还获得了政府颁发的“无锡县爱国丰产”奖状。1957年,父亲和朋友们一起到武汉,参与创办美术模型厂。

  7岁,我上了东亭中心小学,13岁,小学毕业就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插秧、割麦、割猪草、喂猪,像这样的农活基本上都干过,最多一天可以挣5个工分。

  1966年11月,我到东亭建筑站学做泥瓦工。当时,我已经19岁,是同龄人中最晚学的,村里很多人从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或师父学,技术已经很不错。但是,我不服输,要争第一,不被别人落下,在学习过程中一边用心看师父怎么做,一边自己动手,看到别人做得比我好,我就暗暗较劲。一般学做泥瓦工要学三年才能出师,成为一级工,我只用了一年多就可以独立干活,手艺已经超过了比我早学的同龄人,两年多时间,我就出师成了三级工。

  1970年,我做了“筑头”,也就是建筑工头,带着一些人做泥瓦工。两年后,我们建起了东亭公社的第一栋三层楼,工期还不到一年。这栋楼就是当时东亭文化站的办公楼。

  勤奋工作奔“小康”

  1972年下半年,父亲从武汉的美术模型厂退休,弟弟接了班。经联系和介绍,我到武汉的一所军校参与建造营房。

  在那批泥瓦工里,我是唯一的江苏人,当地人很尊敬我,一是因为无锡在当时有“小上海”的美誉,二是我的手艺好,动作麻利,干活也是第一名。

  在武汉,我做了六年泥瓦工,寒冬酷暑都不停歇,经常加班,其中有三年没回老家。或许是那时做泥瓦工经常在烈日下干活的原因,夏天温度再高我都受得了,回无锡后曾有十年夏天没有吹风扇。

  1979年,我32岁,从武汉回到无锡成了家,儿子出生后,取名“小康”,这包含了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1980年,我一家五口分到了四亩零八分的田地。无锡农业机械化比较早,土地耕种已经用上了拖拉机,相较于以前,种地不再费力。农忙之外,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外面接活干,先后盖过缫丝厂、农机厂。

  从1982年起,我开始承揽做楼房的水泥栏杆、围墙的花窗栏杆,还有工厂绿化外面的水泥花窗。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还很稀罕,我一年不到就能赚1万元。1982年到1984年,我自建了三间两层小楼,庭院装修得很漂亮,有太湖石造型,有花木景观。当时,社会上有些人手头宽松了就会赌钱,我也曾经被人邀请过,但拒绝了,坚决不碰这些。因为一旦碰了,想抽身就难了。

  开启人生“下半场”

  我很自豪的是1991年初到1992年4月参与了倪云林纪念堂的修建。当时,我对古建筑并不熟悉,就到无锡一位古建筑设计专家的家里拜访请教。这位专家听说了倪云林纪念堂修建一事,非常高兴,愿意不要酬劳给予指导。

  1993年,我结束了长达27年的泥瓦工生涯。

  我认为自己的积蓄已够我和家人今后生活了,也知足了。我不想揽工程时看别人脸色,做事不愿阿谀奉承;凭着清醒的头脑,我想我家的日子可以过得很好。

  1998年,我购买了三间门面房。当时,东亭一带的房价不高,买房子的人不算多,很多人有钱了都选择买车。我觉得车子是消耗品,没有房子保值。果不其然,后来房价上涨。我就把房子对外出租,每年补贴我们老两口的生活。

  我想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对养信鸽、放风筝、斗蟋蟀等传统民间活动兴趣盎然。

  在东亭一带,很多农村人喜欢玩蟋蟀,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我也从小喜欢玩蟋蟀。

  1994年,无锡成立了江南蟋蟀文化协会,我加入了这个协会,和更多的爱好者一起玩蟋蟀。1995年7月,我牵头成立了东亭分会,担任会长,使东亭地区的蟋蟀爱好者能更好地交流,并多次举办全国性蟋蟀比赛。

  此外,我也担任过锡山区信鸽协会、雀鸟协会的会长。在这些公益性的协会里,我是没有工资收入的,但我愿意付出,乐此不疲。

  在70岁前游历五大洲

  除了斗蟋蟀,我还喜欢骑马、游泳、健身、开车,我买了一辆红色吉普车,经常开车去逛公园,车子买来才一年半,已经跑了六千公里。

  今年我已经75岁了,但引体向上一次能做十个。每周,我去附近的天一游泳馆游一次泳,一次三个小时。

  我也经常刷抖音,通过抖音发布一些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做饭、吃饭、赏花、看景、健身,分享心得体会,自己要入镜的时候就请别人帮忙拍。

  从2010年一直到2016年,我每年都出国旅游,足迹遍布五大洲。按照现在的话说,我是一个“旅游达人”,尽管我只会说中文,连普通话都说得不太标准,但我出国遇到老外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还拉他们合影,在海边冲浪的年轻小伙子、在环球影城游玩的小姑娘、在酒吧遇到的西部牛仔,都成了我照片上的人物。

  2016年,我去莫斯科旅游,在红场上看到有乐团在奏乐,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认出我是中国人,主动奏起了中国国歌,我很感动,站在那里,直到他们演奏完。

  很多旅行经历我都已忘记,但这件事我一直记得,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我回想自己的这70多年,过得很开心,对金钱的欲望不强烈,觉得够用就行,同时始终有着清晰的思路。少时求上进、干活积极踏实,练好了一门可以终生吃饭的手艺;中年时守底线,抓住机遇,吃到了房地产带来的红利;老年时有兴趣爱好,好好锻炼身体,细水长流享受生活里的每一天。

  这一生,我都要践行一个农民的朴实和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