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偏僻新店老年人络绎不绝

“治病糖果”背后 藏着什么猫腻?

  一家新开业的艾灸店,身处背街楼栋、连招牌都没有,前来光顾的老年人却络绎不绝。在执法人员检查时,老板坚称没有坑骗顾客,在场老年人还为该店“点赞”。这是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的一个办案现场。

  商家到底布设了怎样的坑老“陷阱”?执法人员如何突破阻碍、撕下其伪装?昨天,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了这起坑老案的详情。

  蹊跷

  刚开张的背街小店

  缘何老年人频光顾

  去年11月初,一名社区网格员向江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了一桩怪事:该社区附近新开了一家小店,位置虽然偏僻,但每天早上前来光顾的老年人络绎不绝。

  新开张的小店缘何吸引了这么多老年人?执法人员次日一早便前去调查。

  这家小店位于背街楼栋的二楼,门口没有任何招牌,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是家店铺。但推开门,里面却是一番热闹景象: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内坐满了老年人,一名男子正在推销“美元水松”产品,未来得及关闭的PPT宣传页面显示,该产品原价598元,现价498元,还赠送大蒜油、大米、100元代金券和半年免费艾灸服务。

  经现场检查,该店证照都是2021年10月底新申领的,店名为“xx艾灸店”。在该店仓库内,执法人员发现了53盒“美元水松”及粮、油、蔬菜等商品,其中,“美元水松”外包装标注的产品名称为“美藤果油元宝枫籽油水飞蓟籽油凝胶糖果”。经执法人员比对、核查,粮油等商品系正规产品,但“美元水松”产品存疑。

  执法人员通过调取该门店销售记录,发现该公司自2021年10月31日开始销售“美元水松”以来,从未有过598元的“原价”。

  鉴于该店涉嫌虚构原价等违法行为,执法人员责令该店立即暂停销售“美元水松”产品,并对现场老年消费者进行相关安全消费提示。然而,老年人纷纷帮店主说好话,“店长对我们很热情”“免费让我们坐艾灸凳”“这家店卖的东西很便宜,我吃了他们卖的美元水松,便秘都治好了……”

  明明只是“凝胶糖果”,顾客为何说“治好了便秘”?执法人员警觉起来,随即就该店销售的“美元水松”产品向供货商所在地(山东济南)市场监管部门发出协查函,同时,对该店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展开进一步调查。

  交锋

  老板自证“清白”

  反坐实违法行为

  很快,济南市场监管部门回函称,涉事门店销售的“美元水松”食品配料表存在问题——含量较低的低聚果糖、维生素C、柠檬酸标注在前,含量较高的纯化水、明胶和甘油则标注在后。该食品标签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可能性。

  产品问题被证实,但围绕该店虚假宣传行为的调查起初却并不顺利。该店经营者曹某在接受调查时,坚称没有从事违法经营活动,被发现的PPT“课件”中虽然有介绍产品功效内容,但他坚称从未使用过。

  对于是否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做虚假宣传,曹某亦矢口否认。为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打开手机展示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没想到,这些“证据”起到了反证效果——

  执法人员发现,曹某曾在微信客户群中分享了一则顾客“现身说法”的案例,其中夸赞“美元水松”效果好,足时足量服用后,“睡眠好,眼睛看得清了,便秘好了,尿频尿痛好了,肩颈不痛了,冠心病心绞痛也不怎么发了……”对于另一名顾客在群中反馈的“吃了美元水松心跳时间变多,晚上不敢去跳舞了”的问题,曹某回复称,“恭喜你,美元水松对身体起了效果,不要害怕。”

  此外,曹某的微信工作群中,还有“这两天尽量自己讲……不要放讲功效的课……”等规避检查的提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以及执法人员的现场普法,曹某渐渐败下阵来,这个艾灸店也逐渐露出真面目。

  处罚

  优惠和功效均为假

  “坑老骗老”才是真

  经查,该店于去年10月31日开业,经营期间,通过免费坐艾灸凳、一元蔬菜等优惠活动,吸引老年人上门“听课”。所谓的“课程”主要有4部分内容:点名签到、坐艾灸凳、放音乐、卖“美元水松”。

  除上述微信中的宣传内容外,该店为推销“美元水松”,还在介绍该产品时宣称“包含浓缩的美藤果、元宝枫、水飞蓟、松针,都是新资源食品,吃了该产品能排气、打嗝、排毒”。实际上,松针并不在国家公布的《新资源食品目录》中。

  现有证据显示,截至案发时,曹某共进购“美元水松”产品87盒,其中34盒已售出。

  鉴于当事人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构成对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虚构原价3项违法行为,江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其作出没收53盒“美元水松”、罚款10.3万余元的行政处罚。

  消费

  提示

  保健食品没有“治疗作用”

  今年5月起,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涉老食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案件管理与协调处负责人介绍,从已查处的案件来看,此类案件的当事人多利用老年人注重养生、防范意识弱等特点,采用免费礼品、免费体验、打亲情牌等营销“套路”,引诱老年人上门购买高价保健品或养生保健服务。涉及的违法行为以“虚假宣传”较为常见。

  对此,该负责人提醒老年消费者,日常购物时应保持理性,尽量选择正规门店,按需购买。如需购买保健食品,请注意查看“蓝帽子”标志,并谨记“无论是普通食品还是保健食品,都不具有治疗功效”,如商家宣称此类产品具有治疗功效,一定是虚假宣传,请拒绝购买并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同时,建议家人应多关爱、陪伴老年人,引导他们科学健康养生,理性看待养生保健类服务及保健品的作用及功效,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给非法商家可乘之机。

  (晚报记者 刘娟/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