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乐龄

在坚守中相互成就

一对军医夫妻的“战火爱情”

  骆鲁英张培军夫妇近照。

  骆鲁英张培军夫妇结婚照。

  时光从容,岁月静好。浙江杭州朗和国际医养中心一个房间里,86岁的骆鲁英一边练着书法,一边和卧病在床的张培军回忆年轻时的往事:“老伴,你记不记得,那时候我们夜间做手术,没有电,只能靠着微弱的汽灯照明。我给你递手术刀时,看见你在对我笑。”骆鲁英和她的丈夫张培军是一对军医夫妻,相濡以沫60载。两人1953年相识,一路相伴,参加过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见证了新中国崛起。在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他们的爱情细水长流。骆鲁英笑着说:“革命需要热血,而真情要在平淡中体会。”

  随军从医

  爱情是手术台上的默契

  “1951年,我瞒着家里人偷偷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在九江解放军第171医院工作。两年后,张培军也被分配到这儿工作,我们便成为同事。”骆鲁英清晰地记得最初的相识。因为都有着“从医报国”的远大志向,两位满怀热血的年轻人积极投身革命,这也是他们缘分的开始。

  当时,张培军是外科主治医生,骆鲁英是护士,手术台是两人最常见面的地方。“他做手术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帮忙递器械,跟着观摩学习。”骆鲁英回忆,因为年纪小,知识储备也匮乏,她时常向张培军请教医学上的难题。一来二去,两人不但在工作上配合更加默契,私下也渐渐暗生情愫。

  由于解放军第171医院是驻军医院,每日都要治疗大量从前线过来的伤员。平日里,除了手术台上,繁忙的工作让这对小情侣几乎没有见面时间。“我们只在周六休息时,一起去湖边划船、聊天,约个会。”骆鲁英谈起恋爱往事,笑容中带着几分甜蜜的羞涩。

  从南到北

  爱情是穿越战火的书信

  没有浪漫的求婚,也没有盛大婚礼,一张黑白合照、一份军婚证,见证了骆鲁英夫妇婚姻的开始。1959年,西藏平叛战斗打响,结婚不到一个月的张培军接到组织命令,即刻整装出发,加入援藏医疗队。自此,这对新婚夫妻一别就是三年。

  由于西藏交通闭塞,战乱不断,书信是他们唯一的联系方式。“3年里,我们一共只交换了20封信。” 骆鲁英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丈夫为了不让自己担心,在信里从来报喜不报忧。有一次,张培军在移动伤员的路程中遭遇雪崩,差点尸骨无存,他也只字不提。骆鲁英是多年后才知晓这件事。

  3000公里的距离从未影响夫妻两人的感情,也没有改变他们对革命理想的信念与追求。

  分居两地的日子里,张培军在前线救死扶伤,修公路,搞生产,骆鲁英则前往上海参加康复培训,进修学习。“那时生活艰苦,工作也辛苦。我们靠着写信相互鼓励,表达思念,给彼此精神上的支持。”骆鲁英表示,在各自岗位上干出成绩是夫妻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做好前线战士的后勤保障更是他们最看重的责任与义务。“在革命事业面前,个人情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骆鲁英说。

  一起老去

  爱情是从始至终的陪伴

  1962年,张培军从西藏回到解放军第171医院继续任职,夫妻俩度过了一段安稳、平和的时光。1979年,边境战火又起。“医院全线拉响备战警报,我们随时准备上战场。”骆鲁英感慨道,几十年的行军生涯,分别是常事,因此婚姻里的坚守与陪伴尤为珍贵。

  退休后,身为军休干部的骆鲁英夫妇也始终站在“统一战线”,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活动。救灾、捐款、革命宣讲……两位老人不忘初心,坚持退岗不褪色,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骆鲁英说,自己和丈夫曾有约定,每10年要留下一张合照。2019年是他们的“钻石婚”,两人穿上婚纱和军装,拍摄了人生第一张正式的结婚照,记录下最幸福的模样。

  如今,88岁的张培军因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常年卧病在床,为了方便照顾,夫妻两人今年一起住进了养老机构。每天,骆鲁英都会和丈夫讲年轻时的故事,帮他回忆属于他们的光辉岁月。她坚信,陪伴和交流是最有效的良药。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骆鲁英,什么是革命爱情最美的样子?骆鲁英思考了几秒,随即笑着给出3个词:理解、包容、坚守。她说:“年轻时,我们是使命在身的军人。爱情对我们来说,是相互成就的支持与鼓励。老去后,我们是平凡的夫妻,互相守护。回看这些年,才发现爱情是穿越风雨、始终坚定的责任与承诺。”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