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秋,凉飕飕”。虽然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会变得凉爽,但这无疑表达了人们对凉爽秋天的一种期盼。立秋的天气虽然依旧很热,但湿度已经没有夏天的大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们要顺应四时,开始调整养生的方向。立秋节气寓意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食物口味因此也要“物转星移”。
养生:早睡早起,拒绝悲秋
立秋后肺功能开始逐渐旺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此节气开始后,宜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而因为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肝气容易在秋天受到抑制,肝主情志,疏泄气血,所以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气血失调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悲秋。悲忧易伤肺,因此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虽已立秋,但我国很多地方还处于炎夏之中,还有末伏在“虎视眈眈”,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气温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大,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口味:养胃生津,少辛增酸
“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物为主,如百合、银耳、莲子、藕等。另外,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贴秋膘一说其实已不太合时宜了。且若在短时间内一直急着补膘,暴饮暴食势必会给胰腺带来极大负担。现在要补秋膘,应是“平补”,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这个时候,蔬菜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就是代替肉类来补秋膘的极佳选择。总之,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立秋节气是细菌性痢疾最容易引发的季节。此时的气温仍然很高,生食的瓜果蔬菜很多,各种食品极易腐败变质,细菌性痢疾传染性很强,所以这一节气中出现的患者较多。另外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容易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如食用粗纤维食物与刺激性强的食物等。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要“增酸”,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食物:要“贴秋膘”,也要“减秋膘”
立秋的传统食物有西瓜、炖肉、秋桃、茄子等,如今的人们既要“贴秋膘”,又讲究“减秋膘”。
西瓜“啃秋”后,炖肉“贴秋膘”。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于是,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减秋膘”吃黄瓜是不错的选择。
过去在杭州一带也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说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而秋天刚收成的茄子被称为“秋茄”,带有独特的清香,口感细嫩,因此风味比普通茄子更胜一筹。
立秋人们也通常吃南瓜,此食物被认为是“抢秋膘”的首选食物。南瓜具有润燥的功效,同时能给人以饱腹感,人们认为吃了南瓜能够储备过冬的能量。在中医看来,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能,常食南瓜还可防癌,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食物。
从唐宋时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赤小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湿、散血、解毒,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有益,还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作用。立秋以后吃赤小豆,可把赤小豆做成营养粥口感更佳。
茶饮:秋梨膏茶最是适合
秋天的第一杯茶,当属秋梨膏茶最合适。秋梨膏也叫雪梨膏,它以秋梨(或鸭梨、雪花梨)为主料,可搭配生地黄、葛根、萝卜、麦冬、藕、姜汁、贝母、蜂蜜等止咳化痰、生津润肺的材料熬制而成。常用于防治因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咳嗽、口干烦渴、便秘,并有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作用,最宜秋季饮用保养。除了直接冲水,调入牛奶、豆浆中饮用也不错。适合肺热咳喘、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口燥咽干、烦躁声哑、便秘者常饮。值得注意的是,体质虚寒、腹泻、便溏者不宜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