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乘客在公交站台中暑了!”昨日中午12点多,无锡市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迅速派车前往急救。记者昨日获悉,受多轮高温天气影响,7月以来,市急救中心抢救的中暑病人为去年同期近3倍。市急救中心人士提醒,不管是在户外还是室内,不管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要注意预防中暑。
最多一天抢救30多名中暑病人
当时正值中午,1名乘客在公交站台等车出现了意外。赶来的急救医生马上为病人测温,体温近41℃,处于昏迷状态。急救医生迅速给病人吸氧、头颈部和腋下放置冰袋物理降温,开通静脉通道输注冷生理盐水,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送往医院。
据悉,7月以来,热浪一波连一波,8月10日,省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我市最高气温升至40℃或以上。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冯朝霞介绍,今年7月以来,市急救中心共接到中暑病人急救近220人,去年同期为70多人,最多的一天接到30多名中暑病人。
中暑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最要命的是重度中暑,包括中暑高热、中暑衰竭、中暑痉挛、热射病等。冯朝霞提醒,中暑抢救一定要及时,切勿掉以轻心,现场目击者首先要快速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否则的话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避开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
冯朝霞介绍,中暑者多为户外作业、家中感觉“不热”的老人。户外作业者在高温时段作业,不加以自我保护,很容易引起中暑。而老人为了省钱,舍不得开空调,主观上不想增加经济负担,客观上皮肤对温度感知已不灵敏,体温调节机制和耐受力已经下降,“不热”的时候一样会中暑,且老人一旦中暑会诱发其他疾病,更加危险。
除了以往引发中暑的情形外,今年抢救的中暑病人形形色色,有的在工地电梯里中暑,有的驾驶卡车时在驾驶室中暑,有的夏练三伏中暑,且很多都是年轻人。她介绍,引发中暑的“三要素”不外乎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因此,各年龄层的人,只要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都可能出现中暑。即便是在家里,如果不开空调或通风不良,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调节机制严重失衡就会中暑。此外,坚持运动也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开中暑“三要素”,及时补水。
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征兆
市二院急诊科主任屠苏介绍,从7月中旬起,因中暑被送往该院急诊的患者数量比往年同期明显增加。前不久,该院还抢救了一名热射病老人。老人长时间在户外行走而晕倒,被路人发现后拨打了急救电话,紧急送到市二院急诊室。患者此时体温高达41℃,处于昏迷状态,大小便失禁、血压低、呼吸急促,属于典型的热射病症状。急诊医生立即给予冰毯冰帽降温、输冰盐水、升压、扩容和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一系列抢救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被送到重症医学科继续进行生命支持治疗。
屠苏提醒市民,35℃以上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市民出门应避开高温时间段,出门戴宽沿帽子,打遮阳伞,选择浅色、吸汗、宽松、单层衣服,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行走,多补充水分;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市民在高温天还要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头疼、头晕、口干、汗多、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要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或空调房休息,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看情况是否缓解。如上述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或体温超过38℃伴大量出汗、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立即去医院;如果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甚至晕厥昏迷等情况,立即呼叫“120”送医院抢救。
(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