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小学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手中,我们能为学校留下哪些可以传承的东西呢?”这是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武凤霞5年前初到东林时便开始思考的问题。在8月9日的“荣耀百廿载,后学世纪传”无锡市东林小学建校120周年办学成果展之际,武凤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天,在办学的历史上留痕
2022年8月9日东林小学120周年办学成果展上,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瞬间。
当天上午,“‘双减’背景下教学改革暨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推介会”展现东林小学教学改革的成果和教师们教学教研的能力,在场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到场专家们表示:“东林小学走出了自己的教改路径,素养表现型教学契合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特色性,突破了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分离的瓶颈。”他们赞这一教学改革能够“30年不落后”,当好好传承,值得在更大的范围推广。
东林小学能够成为走过120年的名校,离不开一代代杰出校友所谱写的光辉荣耀。当天下午的“校友共话母校情”活动中,武凤霞向校友汇报了学校的发展,热情欢迎他们回家。她提到,一个没有历史的学校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校友在学校才有历史在,因此校庆离不开校友。
学生的面貌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直接呈现。当晚参与校史剧《又见东林》首演的230名东林学子正是东林精神的最佳呈现。这一校史剧也是武凤霞和她的团队为东林小学留下的三件东林“印记”之一。“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团队,我们有责任追寻远去的历史,理清东林文脉,寻找东林的根,并让学生愿意了解和走进它,排演校史剧的想法由此诞生。”武凤霞说,今后出演校史剧将变成学生毕业汇报的规定项目。学生的未来无法预测,但是他们通过扮演剧中人物如钱钟书、杨荫浏等,内心就生发了向往之情,“小学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向善、向美、向上的种子。”
《东林小学碑记》和东林小学教育基金是东林小学领导班子留下的另外两件“印记”。“夫句吴故地,若无锡者,可谓雄矣……少年可造,中国其昌!”由汪梦川博士撰写的《东林小学碑记》如今刻于学校门厅的左墙上,用300余字从无锡讲到东林书院,讲到今日之学校。“不仅是我,东林的所有学生都能熟练背诵这篇文章。每次升旗仪式,朗诵《东林小学碑记》是必备项目。”武凤霞说,“待学生长大,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小学所学知识会被更新和覆盖,而碑记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故乡教育给他们打下的人生底色,会让他们一生难忘。”
东林小学教育基金是武凤霞为校友打开的又一条“回家通道”。该基金建立于2021年,挂靠于灵山慈善基金会下。“当校友想为母校做些什么时,他们能够通过教育基金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武凤霞说。
未来,在“质朴”的底色上创新
关于东林小学的未来,武凤霞已经有设想。她说,举办这次活动是对学校前120周年发展的一次小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再向前走。在东林文脉被认真、明确、详细梳理的基础上,该怎样凝结成当代的东林精神?这是武凤霞和学校领导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教师和学生应该一起向下扎根‘质朴’本色,向上谋求‘创新’发展。”武凤霞说:“我们努力为东林学子打上了‘质朴’的人生底色,希望他们质朴为人,质朴做事,质朴做学问。但同时也要给予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把‘创造我们的未来’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前期的研究,让东林小学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殊荣,未来该如何突破与发展?武凤霞和她的领导班子思考的是如何超越课堂,带给孩子们更大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其实在7月初,我们已经开始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谋划。从今年高考题我们感受到当今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每一个学科的学习,都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们设想立足‘阅读’,整合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开发相应的课程,让孩子们走进有创意地学习和表达。”
武凤霞用语文学科举例说明:“比如9月共有4周,东林小学的学生将用3周时间学完教材中应当学习的内容,空下一周跟着名家学语文。我们希望一学期孩子们能走近4位名家,读30-40篇名家的文章,跟着名家的样子学着写作。这样孩子们在东林小学6年,就能走近48位名家,积累起巨大的阅读量。如果有这样的文化打底,我们的孩子将有丰厚的底蕴。英语老师将带着孩子们在空出的一周里阅读原创绘本,提升口语能力。数学阅读周的设置,学校正在与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数学专家一起构想。”
“这样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把双减落到实处。我想,在大阅读的视野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未来可期。”武凤霞说。(杨涵、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