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儿时的虫趣该如何找寻?

  探秘“空中霸主”的研学活动。

  盛夏时分,虫鸣四起,人们乐此不疲地捕捉着自然之美。各式各样的萌虫、酷虫纷纷出动,它们在夏日里飞舞、鸣叫、爬行、求偶……将生命中最精彩的华章,在这个季节里书写。见此盛况,很多人不禁触景生情,怀念起儿时捉虫、逗虫的乐趣。如今无锡高楼林立,儿时的那些虫趣活动,现在又该如何延续?同时,很多从前夏季常见的昆虫都和我们玩起了“躲猫猫”,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夏天,

  这里都有哪些熟客?

  夏天,对于昆虫来说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这千姿百态的夏日昆虫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等经典古诗名句,让观者在欣赏昆虫之美时,也让人遐想和品味昆虫的奥秘。

  来到贡湖湾湿地公园,在荷花池边记者看到了不少乍飞骤停的蜻蜓,它们在忙着繁衍自己的后代。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常说的蜻蜓,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属于蜻总科、蜓总科两个不同的科。市民在观察时想要区分这两者主要是看体型和尾末端的差异:蜻科体型中等,尾末端多与前端粗细差不多或逐渐变细;但蜓科体型较大,尾较细且尾末端变大。在无锡,常见的蜻蜓种类有红蜻、黄翅蜻、碧伟蜓等数十种,主要生活在农田、湖泊、河流等空气较为潮湿的环境。

  此起彼伏的蝉鸣是无锡人整个夏季生活少不了的伴奏,从早晨出门到夜晚入睡,这些小家伙似乎24小时都不眠不休地演奏,但事实上它们也是有分工合作的。江南地区的蝉大约分三种,第一种名为黑蚱蝉,它的声音虽然单调但是响亮,从早到晚几乎一刻不歇,偶尔还有“半夜鸣蝉”,是家族中典型的积极分子。第二种是蟪蛄,声音单调、尖细,但穿透力很强。第三种是蒙古寒蝉,发声喑哑而轻细,而且不经常长时间连续鸣叫。“我们现在听见的蝉鸣都是由雄性发出的,雌性是不会发声的。雄蝉腹部有一对扁平的发声器,可以通过高速振动发出鸣叫,用于吸引雌蝉前来交配。”自然爱好者谢决明介绍,蝉声听多了或许令人心烦,但听在雌蝉耳里,可是无比动听的情歌。除了这些以外,萤火虫、蟋蟀、蝈蝈、蝗虫、蝴蝶也是夏天极具代表性的昆虫。

  儿时的虫趣,

  如今要如何延续?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虽然城市里不乏公园和绿化带,但居住在里面的昆虫却少得可怜,以往给大家生活带来乐趣的昆虫明显少了很多,捉虫扑蝶成为许多城市孩子的奢望。

  其实,对于很多70、80后来说,夏天捉知了、抓萤火虫都是儿时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为了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夏日里的虫趣,家长们也是动足了脑筋。傍晚时分,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在龙寺生态园里寻找萤火虫的踪影,他们有的拿着捕虫网,有的拿着观察箱,分散在不同的水塘边。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以前农田多的时候,萤火虫就在田里、水沟边徘徊。我们一帮小伙伴拿个罐子出去抓,不一会儿就能抓上好几只,还要互相炫耀一番,看看谁抓得多。现在萤火虫确实已经少了很多了,我带着孩子在池塘边蹲守了半天,也就抓到一只萤火虫,就这样孩子们已经稀罕得不行了。”

  既然昆虫在野外不易观察到,昆虫馆也就成了大朋友、小朋友近距离观察昆虫的好去处。在无锡萤园,每周五至周日晚上七点半都有萤火虫放飞活动,两三千只萤火虫一同放飞的场景,既壮观又梦幻。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追赶着夜里的“星星点点”,耳边时不时还会传来他们的惊呼声。“来参观萤火虫的大部分都是小朋友,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见萤火虫,为此我们专门安排了萤火虫相关知识的讲解。”萤园负责人章军民表示,孩子们都很喜欢萤火虫,他们给每一个来参观的孩子都准备了萤火虫观察盒,以便于回家后还能继续观察和喂养萤火虫。在参观萤火虫的队伍里还有不少大朋友,他们脸上同样洋溢着笑容,在萤园里找回了儿时“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乐趣。

  同时,无锡多个旅游景区、公益组织也纷纷发力,组织了多场昆虫发现之旅。据了解,鼋头渚景区开展的探秘“空中霸主”的研学活动就备受欢迎。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蜻蜓的科普知识和辨识技巧。纵使烈日炎炎,他们依旧热情高涨,以小组为单位细致地观察着各式各样的蜻蜓,并认真地记录下其体型、颜色和特征,完成属于自己的调查报告。

  为什么

  有些小精灵玩起了“躲猫猫”?

  近年来,无锡不只是夏季昆虫数量减少,其他季节也不例外,特别是像萤火虫这类对于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种类,更是出现了大面积减少。对于城市里昆虫变少的原因,园林专家分析,主要原因还在于生存环境的改变。

  昆虫发育一般需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中昆虫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土壤中或水中进行的。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日益增多,所排放的尾气不仅会影响空气状况,尾气中的重金属等物质还会沉降到土壤和水中,也产生间接的影响。以蝉为例,它们在地下的“潜伏”阶段至少有3年,最长能达到10年。当市民看到在树上鸣叫的蝉,说明它们已经进入了“夕阳红”时代。当秋天草木枯黄之际,枯枝随风落地,蝉卵落在地上,幼虫一经孵化便会钻到地下,开始“蛰居”的生活,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下一次破土而出。如今土壤、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昆虫的生长自然会受到影响。

  很多季节性昆虫,对温度十分敏感。今年,无锡夏季的高温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昆虫势必也受到了高温的影响,市民直呼:“今年真的是太热了,连蚊子的数量都变少了。”同时大部分昆虫本身不具备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一旦环境温度出现变化,它们就很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死亡。

  如今,城市中农田大面积减少,仅剩下的那部分也少不了农药、化学药剂的光顾,这确实可以让蔬菜、瓜果免于虫害,但也让昆虫寻找食物来源越发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地自然而然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贮藏库,对于昆虫而言是重要的生存家园。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很多原本连续的绿地被道路交通或者建筑物所隔离、割裂,这些碎片化的绿地宛如一座座孤岛,十分不利于昆虫间的迁移、交流和觅食,特别是对于那些迁移能力较弱的昆虫而言。再者,城市里公园和绿化带数量、面积虽然不在少数,但种植的植物种类却很单一,多为国槐树、法桐,其他树种比例较低,只适合于部分昆虫的繁殖和蔓延,并不利于整个城市生态圈持续、健康的发展。

  不只是昆虫,还有其他很多生物都在渐渐远离城市,城市究竟该如何与多样性生物共舞?有关专家指出,城市有很多大规模的湿地、水岸、公园等城市绿色空间,承载着生态保护、市民游憩等综合功能。不妨在这些项目中,划出一定范围的、不设任何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区域,与人类的活动相剥离,保留原始的自然状态,为动植物生存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和栖息地。这种由自然主导的城市中微小的野境,能让城市更加充满自然气息。

  (晚报记者 殷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