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新闻

城乡遍布“纳凉圣地”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地图”出炉

  最高气温持续创下新高,除了纷纷涌入各个公共场所去“蹭凉”外,不少市民也向往抓住暑期的尾巴,找一处避暑的清凉地,带上家人去纳凉,感受清爽的微风。记者注意到,城郊接合部不少地方可觅得清凉,有树荫、有凉风、有美景……为此,近日记者兵分几路,进行探访,看看哪些地方最受“纳凉族”欢迎。

  最便民

  地铁、综合体

  地铁站向来是“纳凉族”的“大本营”,不少市民会选择到家门口的地铁站内去纳凉。

  20日一早,地铁1号线民丰站4号口的通道内,靠墙放置了一排黑色折叠座椅,已经有两位市民坐在上面休息。此时,站内环境温度在28℃左右。

  在通往三阳广场地铁站15号出入口的台阶上,已坐了近20位老人,正聊得热火朝天。76岁的华师傅来晚了,边跟其他老人打招呼,边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

  “我是特意从长江北路那乘501路、35路公交过来的。一般每天吃好午饭过来这里坐坐,和其他人一起聊聊精彩的晚年生活,等到下午3点半再回去。”华师傅表示,他们是在公花园结识的,已经认识十多年,早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老友。现在公花园在改造升级,他们就约着一起来到这里扯扯老空。“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也没有其他事情干,很无聊的。在这里,可以吹着空调和老友聊天、联络感情,比在家里有趣多了。”华师傅说,“今年夏天天气特别热,在家里空调要24小时开,不然热得吃不消。不如白天到这里吹冷气,等晚上回家再开空调,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地铁站工作人员表示,地铁沿线所有的站区内都已经开启空调制冷,很适合市民乘凉散步,已经有不少市民来这里纳凉。有些人会坐在出入口的台阶或躺在防洪防汛的沙袋上,或多或少影响了市容市貌甚至是地铁运营安全。为此,无锡地铁专门设置了纳凉区。站区工作人员提醒,高温季节,乘客出行还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每个地铁站点都配备了花露水、风油精等防暑用品,一旦乘客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都可以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各大综合体也是“纳凉族”心目中的“纳凉宝地”。58岁的吴阿姨刚刚做完外面广场的清洁,一身大汗。在休息间换好衣服后,吴阿姨直奔红豆万花城的负一层纳凉。只见围着柱子的一圈座椅上已经坐了不少市民。“来这边蹭冷气的人很多,有老人带着小孩上课的,也有附近农民工过来打个瞌睡的。”吴阿姨喝了口绿茶,拿出充电器为手机充电。她表示,这边休息的地方很受欢迎,来晚了没地方坐。商场还贴心地提供充电插座,可以免费为手机充电。此外,这边每一层都有卫生间,且提供手纸,上洗手间很方便。

  位于大东方百货负一楼的小蜜蜂驿站也吸引了许多“纳凉族”。有刷手机的、有看书的,还有来此看电影的。原来,这里不仅设置了三排木质阶梯座椅供市民休息,对面墙上还有个大大的LED屏幕,里面播放各种影片,供市民观看。

  最生态

  白荡里可避暑、纳凉、吸氧

  万马村白荡位于锡西惠山高新区,沿着几公里长的洛玉路走,记者发现,一路上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这些树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遮蔽了太阳光,与城市里酷暑难耐不同,进村即可闻到一股凉爽的田园乡村气息,感觉身上的热量被驱散了不少,不由得让人想停下脚步,多待一会儿。

  8月19日,惠山高新区水利农机站站长尤维峰介绍,万马村紧邻京杭运河,白荡就位于这里,仅核心区域水面就达570余亩,如果加上其他河道、水系,大大小小河流则更多,配以郁郁葱葱的大小各异、连片成林的树木,可以说是集水域、湿地、农田、草地于一体。“尤其是早晨和傍晚,三五成群的居民纷纷来此散步、聊天,享受避暑夏日时光”,尤维峰表示,远离主城区的白荡湿地公园就如同“大自然空调”一般,是锡西片区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地。不少居民感叹,拥有那么大片的生态湿地天天可以“避暑、纳凉、吸氧,生活比城里快活”。

  据介绍,湿地公园是近年来无锡努力打造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即使是在小型湿地,理论上也可将气温降低2℃至3℃。

  最文艺

  图书馆、无锡博物院

  在市图书馆,随处可见捧书阅读的读者。“因为放暑假了,很多家长带着小孩过来看书,也有不少学生过来查资料、做暑假作业。”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道。位于一楼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图书借阅室内,很多小朋友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阅读。在借阅室外,坐满了陪同小孩过来看书或者借书的家长。家长们都非常有默契地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刷着手机或闭目养神。陈先生经常陪女儿来图书馆看书,他说:“我家离图书馆很近,所以我没事就带女儿来图书馆看书,图书馆里环境很舒服,适合夏季乘凉,也很安静,少儿读物种类也非常多。”在二楼自习室,大家都在认真地阅读或写作业。“我很喜欢到图书馆来看书或者借书,一呆就会呆上一整天。我觉得这里读书氛围很浓,大家都很自觉,不会大声说话。在这里,我可以认真读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被打扰。”正在看《三国演义》的高中生王梓告诉记者。与图书馆一条马路之隔的无锡博物院同样深受市民喜爱。在无锡博物院东区一楼,可以体验到文化底蕴与科技之光的完美结合,看到巨大的蓝色水幕,人造的参天古树、曲折山洞、古色古香的木屋等。还有各种“好玩”的体验项目,比如“阿基米德取水器”“水枪”“水车”等。“来博物院纳凉一举多得。这里的环境很舒服,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很开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和艺术品位。”单羽辰妈妈笑着说。

  最环保

  “绿肺”里安度暑日时光

  这几天每天早晨6点10分,古庄生态园内都会传来一阵阵跑步训练的口号声,原来这是长安街道一个公益组织带领由30余名孩子组成的队伍在开展体能训练营活动。公益组织的负责人陈红告诉记者,孩子大多是初中以下年龄段的,找一个既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又能养成良好规则意识、自律早起习惯的地方,实在不容易,最后找到了古庄生态园。

  昨天早上6:00至7:00,记者在去往古庄生态园的惠际路上仔细观察,短短10分钟,有三波约10人前往园内晨练。走进园内,可以看到水波荡漾,不时有白鹭、野鸭从水面掠过。古庄生态园内水域总面积大,是太湖流域锡北片区的重要水体之一,它的水质好,其曾被作为当年长安水厂的取水口。2011年,惠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古庄生态园湿地修复计划,先后投入大笔资金,把周边大量的土地和水面全部置换出来,实施了软驳岸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植被保育、水系清淤、人工生态岛屿堆筑以及生态沟渠营建、外围环境绿化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湿地功能恢复明显,并逐渐成为太湖地区天然沼泽湿地的保护示范“样板工程”。每到周末,周边江阴、惠山、锡山、市区的不少市民都会来这个城市“绿肺”消暑、纳凉。

  (晚报记者 黄振 卢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