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暑假怎么过才精彩?这个暑假,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学生组成了多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向中小学生传递食育知识,寻访老党员、红色故事,调查企业受疫情影响的发展策略等,发挥自身价值同时提升自我。
暑期的大学里也热闹。前不久,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在校内的江苏省“吴地非遗”社科普及基地——成蹊园开展了吴地非遗社科普及活动。来自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东林古运河小学的师生及家长志愿者在活动中赏非遗技艺,感受匠心精神。
寻访、科普、体验
当前,人们在“衣食无忧”之余,也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食育”提上了日程。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育家乡行”团队成员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食育教育普及现状后,暑假期间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中心小学,从调查对象了解较少、普及程度较低的相关知识切入,开展“青芽食育”食育课堂活动,宣传饮食安全。朱俊喆担任宣讲员,从膳食营养、体重与健康、食物安全及饮食习俗四个板块,讲解膳食中七大营养素的相关知识。“BMI,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有趣的食育科普伴随着孩子们笑声飘出,活动现场小学生们积极表述自己对营养素的了解,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企业如何布局未来、如何在应对挑战中转危为机?暑假期间,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线上“云访谈”的方式,调查了两家企业在疫情冲击下的压力、困难与恢复路径,企业复工复产的痛点与难点,评估疫情冲击下的企业韧性,形成企业发展建议。此外,团队还通过线上座谈会的方式与优秀校友交谈,就目前就业市场现状、大学生职业规划、升学就业等话题进行探讨。通过两次“线上云访谈”,团队成员表示,深入了解到目前就业市场及企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向往。
此外,该学院“身边党员大寻访”活动实践团队的8名学生跋涉5246公里,前往新疆、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一大批身边的老党员,从他们平凡的故事里汲取力量。该院“五湖四海红色小分队”实践团队5名队员则先后奔赴了太原解放纪念馆、山东省单县的湖西革命烈士陵园等9个红色景点寻访红色故事,用红色实践点燃最强青春力量。
传承、推广、普及
成蹊园内收藏了惠山泥人精品100余件(套),作品多以人物为主、个个真实生动,用泥塑造的人物肖像栩栩如生。学生在国家级工艺大师喻湘涟传人华天骅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园内的精品惠山泥人,聆听相关非遗知识。学生从中了解了“大阿福”到“团阿福”的演变过程,“红色经典文化样板戏”和“手捏版二十四孝”背后的故事等。场馆内喻湘涟等人创作的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精品震撼人心,引来学生一片赞叹声。在非遗工作坊内,学生在华老师的现场绘制示范和指导下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深入了解惠山泥人的知识,感受无锡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我国非遗大师的匠心。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吴地非遗”社科普及基地于今年6月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同时也是江苏省首批非遗研究基地和无锡市非遗首批示范传承基地。该基地依托学校设计与传媒学院的专业特色,通过非遗体验活动的展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融入社科普及范围,使社会公众了解吴地非遗文化的内容,达到非遗文化普及的作用。此次活动是“吴地非遗”社科普及基地获批以来的首场活动。设计与传媒学院组建师生志愿者队伍,精心安排了每个科普环节的教学设计,以推广无锡地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技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非遗工艺美术为抓手,传承弘扬吴地非遗文化,提高无锡地区群众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吴地非遗”社科普及基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为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和无锡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后将继续充分发挥在非遗文化知识普及、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李金杰、陈春贤、朱泽权)